|
本帖最后由 Meise 于 2025-7-7 15:12 编辑
去年(2024年)9月16号,全世界的科学家都遇到了件怪事。那天开始,地球各处地震监测仪都收到了一个怪信号:这信号就跟定了闹钟似的,特别准时,每隔90秒就“咚”一下,稳稳当当响了整整9天才消停!更邪门的是,过了差不多一个月,这“90秒咚咚咚”的信号又来了,又持续了大约一星期才真正结束。科学家们测出来这信号震动的频率是10.88毫赫兹,可问题来了:到底是啥玩意儿能让整个地球这么个抖法?这个问题悬了大半年没解开。嘿,现在终于破案了!
破案功臣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帮科学家。他们最近整出来一篇新研究,第一次找到了直接证据,证明这事儿是咋回事儿。其实之前就有科学家猜,可能跟格陵兰岛东边一个叫迪克森峡湾(Dickson Fjord)的偏远地方有关。那地儿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山体滑坡,滑坡砸进海里,引发了特大的海啸波。但这些海啸波邪乎啊,没冲进大海,反而像被关在浴缸里似的,在峡湾里面来回“撞墙”,形成一种叫“驻波(seiches)”的东西。这水波在湾里反复震荡,劲儿贼大,被认为足以撼动整个地球。不过呢,这之前都只是理论猜想,谁也没真见过峡湾里的水波在“现场作案”。
这次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能逮个正着,全靠一个顶厉害的太空“眼睛”——名叫地表水与海洋地形学卫星(Surface Water and Ocean Topography,简称SWOT)。这卫星是前年年底(2022年12月)才发射上天的。它跟老前辈卫星可不一样,老卫星只能看自己脚底下正对那一点的水位,SWOT本事可大了,它能扫描一条足足50公里宽的地面条带,看得又广又细致。它的秘密武器叫KaRIn(Ka波段雷达干涉仪),装了两根相隔10米的天线。这两根天线互相配合着干活,能把水面的高度变化画成图,精细程度能达到2.5米的分辨率,差个两层楼高它都能瞅出来!
研究人员就靠SWOT这颗“火眼金睛”,在滑坡引发双重海啸之后,给迪克森峡湾的水面做了个精细的“身高测量”。这一测,可发现了关键证据:峡湾里那片水面,它不是平的!整个水面斜得厉害,最高的地方跟最低的地方能差出两米来!这还不算完,更实锤的是,前后两次拍到的照片一对比,发现这个水面斜坡的方向它还会“掉头”——一会儿往这边斜,一会儿往那边斜。这就清清楚楚证明了,峡湾里的水确实在像个大摇椅一样,按着固定的节奏来回晃悠,正是“驻波”该有的样子!
有杠精可能要问了:是不是大风大浪或者潮汐闹的啊?科学家们也琢磨这事儿了。他们把卫星拍的水面变化数据,跟当时那地方的风记录、潮汐记录放一块儿比,发现对不上号。不光这样,他们还留意了几千公里外地球地壳的“微表情”——极其微小的移动。有意思的是,地壳这点儿小动作发生的时间,跟峡湾里水波晃悠的时间,卡得严丝合缝!这不正好给“水波震荡撼动地球”的理论提供了超级有力的支持么!
他们还用了更高级的招儿,结合地震仪记录的数据和一种叫贝叶斯机器学习的算法模型,把最初滑坡砸出来的海啸波高度给算出来了,差不多有7.9米那么高!不过这儿有个小插曲,SWOT卫星也不是十全十美,它拍照不够勤快(重访频率有限),有时候动作太快的海洋事件它也抓不全细节。但这帮研究人员聪明着呢,用上了特殊的分析技术,愣是把这些观测上的“断片儿”给连上了,把整个事件过程给圆了起来。
这研究是谁领头干的呢?牛津大学的托马斯·莫纳汉(Thomas Monahan)。他解释了研究的意义:“大家现在都明白,气候变化正搞出些以前没见过的极端现象。这些极端现象变化最快的地方,往往又偏又远,像北极那儿。你想在那儿装一堆传感器盯着?太难了!咱们这项研究就展示了,咋用新一代的卫星地球观测技术,把这犄角旮旯里的秘密给揭出来。”
一起做这研究的还有位托马斯·阿德科克教授(Professor Thomas Adcock),他补充说:“这事儿就是个好例子,说明新一代卫星数据有多能耐,能把过去一直解不开的谜题给整明白了。以后像海啸、风暴潮、甚至那种特别邪门的‘疯狗浪’这类海洋里的极端玩意儿,我们也能看得更透、懂得更深。”
说白了,这项研究就告诉我们,像SWOT这种功能强大的卫星,配上脑子够灵的数据处理方法,真是绝配!再稀奇古怪、再难去到的地方发生的事儿,也能被它俩联手整明白。地球还在变,气候变化不停折腾,要想看懂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SWOT这类高科技“太空眼”啊,可就是咱们手里最厉害的工具了!
(消息来源参考:牛津大学官网发布的新闻,研究具体内容发表在科学期刊《自然》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