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科技] 韦伯望远镜新发现:这颗“火炉”行星,居然是吞小石子长大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7 16: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啊,科学家们靠着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这双“千里眼”,又把一颗太阳系外的怪行星 WASP-121b 琢磨得更透了些。领头的两位天文学家,托马斯·埃文斯-索玛(Thomas Evans-Soma)和西里尔·加普(Cyril Gapp),他们琢磨了个法子:通过仔细瞅这颗行星大气层里飘着的关键分子,想从这里头挖出点线索,弄明白它打哪儿来,以及它在这片宇宙里是怎么个混法。

WASP-121b 可不是一般行星,它是个超级烫的“大煤气罐”(气态巨行星),而且被它的“太阳”(主恒星)死死“锁”在了很近的轨道上。近到什么份儿上呢?它绕主恒星转完一整圈,连31个小时都不用,具体只要30.5小时!这么个贴法,结果就是行星永远只有一边脸对着恒星,跟咱们月亮老是一面朝着地球一个道理。受太阳持续“暴晒”的那一面(阳面),温度恐怖地超过3000摄氏度,跟炼钢炉似的;背对着恒星、永远在阴影里的那一面(阴面),虽说黑咕隆咚,温度也吓人,少说1500摄氏度,铁都能给你化了!

研究团队动用了韦伯望远镜上那台叫近红外光谱仪(NIRSpec)的家伙事儿,在WASP-121b的大气层里真真切切地检测到了几种关键分子的信号:水蒸气(H₂O)、一氧化碳(CO)、一氧化硅(SiO),还在阴面那边测到了点甲烷(CH₄)的痕迹。这些信号都不是稀里糊涂测到的,个个都挺强、挺靠谱。用科学上衡量可靠性的那个叫“西格玛(σ)”的单位来说:水是在5.5到13.5个σ这个范围内测到的(远超一般要求的5σ),一氧化碳是在10.8到12.8σ之间,一氧化硅是在5.7到6.2σ之间。最有趣的是阴面测到的甲烷,也有3.1到5.1σ的强度,这就说明这事儿不是瞎蒙的,很可能真有。

这里头有意思在哪呢?这次发现的分子啊,有特别耐烧的(科学家叫“难熔成分”),就是像硅、铁、镁这些材料,平常搁几千度高温里也得是结实的硬块,不肯轻易化气;但又有那类特别容易飘、容易挥发的成分(“挥发性物质”),比如水和甲烷。想一次就发现它们混一块儿,其实挺不容易。为啥?因为它们发出的信号在不同波段的光谱里头。埃文斯-索玛解释了一下:“阳面那个温度太高了,高到离谱,把那些平常烧不化的硬茬子都给整成气体了,就在大气里飘着呢。”

科学家们精明着呢,他们把在行星大气里发现的这些元素分量,跟养育这颗行星的那颗恒星的成分做了个对比。结果有点儿出人意料:行星上的碳、氧、硅这些东西,含量居然比母恒星还高!这个“超标”的现象,在行话里叫“超恒星丰度”。这事儿像是个重要线索。加普点了点其中的门道:“气态的东西比液态固态的容易探测多了。因为好多化合物都能在气态下露脸,像WASP-121b这种极端行星,就变成了天然的实验室,方便天文学家研究大气是咋回事。”这个成分超标表明,WASP-121b当年在“出生”的时候,很可能不是光吞“气”,它还吃了不少小“石子”(pebbles)和小石块(planetesimals)!就是靠吞吃这些富含气体的小石子和实在些的岩质碎块,一点点攒起这么大个儿。

那它最开始是在哪“生”的呢?团队也顺藤摸瓜推断了个大概。这颗行星最可能是在它诞生时那个环绕恒星的气体和尘埃盘里,比较凉快的那片区域形成的。那片区域得离恒星够远,远到水能冻住(结成冰),但又不能太远,太远了甲烷又该冻住了也不行,温度还得暖得让甲烷保持气体状态。那个地方的环境,可能跟咱太阳系里木星和天王星之间那片地方差不多。只不过后来呢,这颗行星好像“没站稳脚跟”或者“被人推了一把”,慢慢溜达得离它的太阳越来越近了,成了现在这个被“烧烤”的局面。

这次观测还有个地方让科学家挺意外,就是居然在永远黑暗的那个阴面测到了甲烷的踪迹。按着现在科学界普遍认可的行星大气动态模型来看,这么多甲烷出现在阴面很不合理。为啥呢?因为想象一下,阳面那么烫,滚烫的空气应该会猛烈地流向阴面,那股高温劲风肯定能把阴面温度不够高的甲烷给分解破坏掉啊!但是韦伯的数据就摆那儿了,测到了。埃文斯-索玛也觉得这事挺挑战现有理论的:“这个发现对我们现有的系外行星大气动态模型算出了个难题。看来这个模型得调整一下了,得想办法把WASP-121b阴面大气这种极其强烈的上下搅和(垂直混合)给复现出来才行。”

那这阴面的甲烷是打哪来的呢?科学家们推测,很可能是这个星球上刮着特别猛的“上下风”(垂直方向的风流),这股劲风硬生生把大气层深处、富含甲烷的空气给拉上来了。越往下走大气层越冷,再加上这颗行星大气里的碳含量比氧多(碳氧比值高),在这种又冷又偏“富碳”的环境里,就容易产生并保存甲烷。

为了把这颗行星彻底瞅清楚,团队可没少下功夫。他们进行了持续很长时间的观测,整整盯着它完成了一次环绕恒星的全过程(一个轨道周期),还特意抓准了行星正好从它主恒星前面经过(这叫“凌星”)的那个宝贵时刻。当行星挡在恒星前面时,一部分星光会穿透行星大气层的边缘透过来。这种时候的光,就像是给大气层做了个“CT扫描”,科学家正好能借这个机会摸清大气具体的化学成分。加普补充道:“这次凌星时测到的‘透射光谱’,很好地证明了之前通过观测行星自身发出的‘发射光谱’检测到的一氧化硅、一氧化碳和水都是靠谱的。不过有点可惜,在行星白天黑夜交界的那个‘晨昏线’区域(过渡带),还是没能找出甲烷的影子来。”

这项研究背后的数据和分析主要出自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成果呢,发表在了大名鼎鼎的《自然》(Nature)期刊上。韦伯望远镜又一次出手不凡,帮咱们看清楚了这颗离奇的行星是靠吃啥长大的,也让科学家开始琢磨它上面刮的风是不是跟想的有点不一样。你说这天上的事儿,是不是越看越有意思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7-19 19:16 ,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