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圈又一轮“地震”来了!这次倒下的选手是讴歌首款纯电SUV——ZDX。说起来这车也挺憋屈,生前最高狂降30万人民币(约4.2万美元)依然没激起水花,最终在跳过2025款后彻底被官方宣判“死刑”。更戏剧性的是,它的退场时间卡得堪比悬疑片:恰逢美国7500美元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到期前夜,甚至和日产Ariya的停产消息撞了个正着。所以问题来了:为啥同样是通用Ultium平台,兄弟车型凯迪拉克Lyriq还能挣扎,讴歌ZDX却直接凉透?
停产实锤:内部备忘录流出,官宣“立即终止生产”
根据汽车媒体Carscoops获得的最新消息,讴歌发言人已正式确认ZDX停产决定,并强调此举是为“使产品阵容更契合客户需求与市场现实”。而这一消息最早由行业媒体《Car Dealership Guy News》曝光——该媒体拿到了一份流向讴歌经销商的内部备忘录,其中明确写道:“ZDX生产即刻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停产时间点充满巧合。一方面,美国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将于几天后大幅缩水,消费者购买ZDX等非北美本土生产电动车的成本将明显上升;另一方面,本田与通用汽车的电动车合作项目已于2023年底终止,彻底切断了ZDX的技术供应链。对此,本田CEO三部敏宏曾坦言:“经过一年评估,我们认为廉价电动车业务难以盈利。”
降价也救不活的销量:清仓时折扣高达30万元
ZDX的市场表现堪称“扑街”。尽管讴歌为其打出“史上最大力度优惠”——部分经销商曾给出超过4.2万美元(约30万人民币)的现金折扣,相当于比原价打了六折——但消费者依旧不买账。有业内人士分析,其败笔在于“基因矛盾”:作为一款挂讴歌车标的豪华电动车,ZDX与雪佛兰Blazer EV、凯迪拉克Lyriq共享通用Ultium平台,导致设计缺乏独特性。更尴尬的是,同平台兄弟车型本田Prologue反而因定位更亲民而稳定走量。
行业数据侧面印证了ZDX的窘境:2023年全年,讴歌在美国仅售出不到3000辆ZDX,不及Lyriq月均销量的一半。有网友调侃:“这车唯一的存在感,可能就是让二手车商头疼的保值率了。”
停产后的连锁反应:车主权益与品牌战略转向
对于已购车用户,讴歌承诺将通过经销商网络继续提供“完整的服务、零部件和保修支持”。但长远来看,ZDX的停产折射出讴歌电动化战略的急转弯。品牌发言人透露,未来重心将转向两方面:
2026年推出的纯电讴歌RSX:该车型将在俄亥俄州“EV Hub”工厂生产,采用本田自主研发的电动车平台,告别通用技术依赖;
混合动力车型:针对现阶段市场对纯电车的接受度分歧,讴歌将同步推进混动车型研发。
此举被视作本田系“两条腿走路”策略的体现——一方面用混动车型过渡,另一方面押注自主平台纯电车型。值得一提的是,本田Prologue仍将作为品牌过渡期主推电动车,直至RSX上市。
行业镜鉴:合作造车模式受挫,自主平台成突围关键
ZDX的短命,暴露出传统车企“合作造车”模式的隐患。本田与通用曾高调宣布共同开发廉价电动车,但最终因技术整合与利润分配问题分道扬镳。类似案例近年频现:例如福特与大众合作的纯电车型销量不及预期,丰田与斯巴鲁合作的bZ4X亦陷入召回风波。
有分析师指出,电动车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平台自主权。通用Ultium平台虽技术成熟,但外包给豪华品牌后难以体现差异化优势。反观现代起亚的E-GMP平台、福特的GE2平台,均因深度整合品牌特性而获得市场认可。讴歌显然意识到这一点——RSX转向自研平台,便是试图夺回主导权的信号。
电动化迷思:政策退潮下的市场真实需求
ZDX的退场,恰逢全球电动车补贴政策退潮期。美国、欧洲等多国逐步削减购车补贴,导致消费者对高价电动车的性价比愈发敏感。与此同时,混动车型销量逆势上涨:2024年上半年,美国混动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3.2%,而纯电车增速明显放缓。
讴歌的转型策略显然考虑了这一趋势。品牌方在声明中特别强调“混合动力车型正在开发中”,暗示将采取务实路线。事实上,丰田、斯特兰蒂斯等车企也已调整战略,推迟纯电车产能扩张,加大混动车型投入。这场“电动化狂热”后的冷静期,或许正是市场筛选真实需求的开始。
ZDX的故事像极了一部快进的商业启示录:从高调登场到黯然离场,只用了不到两年。它的失败固然有平台同质化、定价失误的“内因”,但也折射出车企在电动化浪潮中的集体焦虑——当补贴退潮、合作模式受挫,究竟该用怎样的姿势“触电”?讴歌的答案是:先活下去,再谈理想。至于这个答案能否让它在2026年凭借RSX打赢翻身仗,我们不妨静观其变。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