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6|回复: 0

[科技] Spotify出招整治AI克隆声音 音乐圈迎来版权保卫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热爱音乐的朋友们,最近音乐圈发生了一件大事,流媒体平台Spotify在9月25日宣布要开始严打AI克隆声音了。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就像音乐圈突然来了场"打假行动",专门对付那些用AI技术模仿歌手声音的克隆音源。

要说这个投诉流程也挺讲究的。需要走Spotify的法律投诉渠道,选择"公开权/肖像权"这个分类。有意思的是,不管这些音源有没有标明自己是"AI作品",或者有没有打着原歌手的名号,只要听起来明显是模仿某位歌手的声音,而且没有获得授权,都在清理范围内。

这让人想起最近在网络上特别火的AI翻唱,有人用AI技术让已故歌手"复活"唱新歌,或者把流行歌曲改成戏曲版。比如,你正愉快地刷着歌单,突然听到一首"周杰伦"的新歌,但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声音像本尊,但唱腔和风格又不太对劲。这些作品虽然展示了技术的神奇,但也触碰到了版权的灰色地带。Spotify这次的新规,相当于给这个新兴领域划下了一道明确的界线。

其实平台方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现在AI声音克隆技术太普及了,普通人用开源工具就能模仿歌手的声线。要是不加以控制,可能用不了多久,平台上就会充斥着各种山寨音源,到时候听众难辨真假,歌手们的权益也会受到侵害。

不过Spotify也并非一棍子打死所有AI作品。新规中提到,像 parody(恶搞仿作)这种特定形式的创作还是可以网开一面的。这个尺度拿捏得挺微妙,既保护了原创者的权益,又给创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今年秋天,Spotify还准备上线一个"音乐垃圾信息过滤系统"。这个系统专门用来对付那些用AI技术批量上传、重复上传的行为,以及各种钻平台空子的SEO手段。看来平台这次是下定决心要净化音乐环境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Spotify还在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想要建立一个AI参与度的披露机制。这个机制可不是简单标注"本曲使用AI"那么简单,而是要像电影片尾的演职员表那样,详细说明AI在作词、作曲、编曲、人声等各个环节的参与程度。这种做法能让听众更清楚地了解作品的创作过程。

Spotify特别强调,这些新规不是为了限制那些正当使用AI技术的音乐人,也不会因为作品使用了AI就对其进行降权处理。平台的态度很明确:反对的是侵权行为,而不是技术本身。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这反映了整个音乐产业面对AI技术时的普遍焦虑。去年就有多家唱片公司因为AI版权问题提起诉讼,现在流媒体平台也开始明确立场。毕竟,如果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克隆歌手的声音,现有的音乐版权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可能是AI音乐正规化的一个好机会。未来或许会出现"AI声库授权"的新型商业模式,歌手可以官方授权自己的声音样本,并按照使用次数收取费用。这种模式有点像现在的字体授权,既保护了原创者的权益,又为技术应用提供了合法途径。

回顾音乐产业的发展历程,这类版权之争从未停止过。从黑胶时代的盗版唱片,到MP3时代的非法下载,再到现在的AI声音克隆,每次技术革新都会带来新的版权问题。就像当年Napster引发的P2下载风暴最终催生了流媒体模式一样,这次的技术变革也可能推动音乐产业向更规范的方向发展。

随着声音克隆技术的普及,未来的音乐市场可能会出现更细分的授权模式。平台方可能需要建立类似Content ID的系统来识别AI生成的声音。但最根本的问题依然存在:当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让任何人演唱任何歌曲时,音乐版权的边界究竟该如何划定?这场关于创新与版权保护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9-27 14:46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