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如果你觉得最近手机、电脑性能有点挤牙膏,那真不怪芯片设计师们摸鱼——实在是芯片制造这行当,已经卷到了纳米级别的深水区。就在今天,半导体设备界的“超级装备供应商”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一口气亮出了三款瞄准未来AI芯片制造的新利器。别看这些机器名字一个比一个拗口,它们可是直接关系到明年、后年,甚至大后年你能用上多强悍的AI手机、AI电脑的幕后功臣!
简单科普一下应用材料这家公司。它在普通消费者里名气可能不如英特尔、台积电响亮,但在芯片制造圈子里,那可是无人不知的“Jun火商”。全球几乎每块芯片的生产,都离不开它家的设备。这次发布的新品,正好卡在芯片制造三个最要劲的节骨眼上:一是更精密的逻辑芯片(比如CPU/GPU),二是更高性能的内存(比如HBM),三是如何把不同芯片更高效地“粘”在一起(先进封装)。
第一件利器:Kinex bonding系统 —— 给芯片玩“乐高”的高级胶水
现在的高性能芯片,比如那些驱动AI大模型的GPU,早就不是单打独斗了。厂商们更喜欢把几个小芯片(Chiplet)像搭乐高一样组合成一个超级大脑。怎么把这些“小乐高”牢牢粘在一起,并且让它们能高速对话,就成了大问题。
传统的封装方式有点像用细金属线“搭桥”,速度慢、还占地方。而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这项黑科技,则像是在芯片表面直接生长出无数个微型的铜质“魔术贴”,让芯片面对面一压,就能通过亿万根铜对铜的连接直接通电,速度飙升、功耗大降。
但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当“乐高”块数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小的时候,对准的精度、清洁度要求简直变态。应用材料这次拉上了封装专家Besi公司,捣鼓出了业界首台集成的晶圆对芯片混合键合机Kinex。
这套系统牛在哪儿?它把混合键合所有关键步骤,从清洗、对准到压合,全部塞进了一个“超级工作站”里。好处太多了:
管理复杂芯片组合像有了“身份证”:能精准追踪每一个小芯片的身份和位置,不会张冠李戴。
连接点密集度再创新高:凭借超高的对准精度和无尘环境,能把芯片间的连接点做得更密,传输数据的“车道”就更多。
品控稳如井冈山:它能精准控制各步骤之间的等待时间,避免了因为“晾太久”导致的结合不牢。
自带“火眼金睛”:系统里直接集成了测量工具,压得准不准,瞬间就能检测出来,不用再拿到别的机器上检查,大大加快了生产节奏。
听说好几家顶级的逻辑芯片、内存芯片和封测大厂都已经用上了这套系统。
第二件利器:Centura Xtera 外延系统 —— 攻克2纳米芯片的“挖沟”难题
接下来这个装备,瞄准的是芯片微观世界里的“土木工程”。当前最前沿的GAA晶体管(环绕式栅极晶体管,是2纳米及更先进工艺的基础),其性能好坏关键看源极和漏极这两个结构,它们相当于晶体管的“入口”和“出口”。
制造这俩结构,需要在硅片上“挖”出深窄的沟槽,然后用外延工艺在里面精准“生长”特定材料。这就好比在头发丝截面上挖一条又深又窄的水渠,还要均匀地铺上材料。传统工艺很容易填不平,出现空洞,导致晶体管性能不稳、爱漏电。
应用材料的Centura Xtera外延系统,就是来解决这个“填坑”难题的。它有个独门绝技:腔室设计得非常精巧,体积小,还集成了预处理和刻蚀功能。这样一来,它能一边“生长”材料,一边动态调整沟槽的开口形状,确保材料从底部到顶部都长得均匀饱满,完美避开了空洞。效果怎么样?制备出的GAA晶体管源漏结构完美无瑕,而且比传统工艺省了50%的工艺气体,不同晶体管之间的均匀性还提升了超过40%!
这台机器也已经被多家领先的逻辑和内存芯片制造商相中了。
第三件利器:PROVision 10 电子束量测系统 —— 给3D芯片做“纳米CT”
芯片结构从2D平房升级到3D摩天大楼后,怎么检测内部结构是否完美,就成了大难题。传统的光学检测就像用手电筒照迷宫,光绕来绕去,已经看不清楚细节了。
应用材料影像与工艺控制部门的副总裁Keith Wells就说啦:“3D架构把光学技术逼到了极限。” 于是,他们祭出了大招:PROVision 10电子束量测系统。这玩意可以理解为给芯片做“纳米级CT扫描”。
它厉害在哪?它是业界首个采用冷场发射技术的量测系统。相比旧款的热场发射技术,它的图像分辨率直接拔高了50%,扫描速度更是快了10倍不止!这意味着它能“看穿”多层堆叠的3D芯片,把每一层的结构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合成一张整体的三维画像。
有了这双“慧眼”,芯片制造商就能直接测量芯片上关键结构的对准精度、尺寸,完成一些光学系统根本无法胜任的检测任务,比如EUV光刻层的对准、GAA晶体管里纳米片的尺寸、以及有没有我们刚才提到的外延空洞。这对于攻克2纳米以下工艺,以及整合HBM高性能内存来说,简直是必不可少的“质检神器”。
同样,这款PROVision 10也已经在上百家顶尖的逻辑和内存芯片制造商的生产线上岗了。
唠到最后
所以你看,AI浪潮背后这场硬核科技赛跑,每一纳米的前进,都离不开应用材料这样的设备商在幕后捣鼓出的新式“装备”。这次三款新品的发布,就像是给正在冲刺2纳米乃至更先进工艺的芯片制造商们,送上了三把针对性极强的“钥匙”,分别解决芯片高效互联、核心结构精密加工和三维质量检测的瓶颈。这场关于算力的终极角逐,好戏才刚刚开始。下一步芯片性能能飞多高,很大程度上,就看这些尖端制造装备能发挥多大威力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