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业界] 马斯克搞了个“格基百科”,结果被扒底裤:抄维基还让AI瞎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朋友们,今天咱来唠个赛博奇闻。话说那位天天在推特上整活的钢铁侠老马(Elon Musk),最近又搞了个新花样。您猜怎么着?他捣鼓出了一个叫 ​​Grokipedia​​ 的玩意儿!名字听着耳熟不?对喽,摆明了就是冲着维基百科(Wikipedia)去的!老马之前还拍胸脯保证,说这玩意儿会是维基百科的“史诗级加强版”。结果呢?好家伙,这“加强版”一上线,网友拿着放大镜一瞅——嚯!敢情您这“史诗级操作”,就是直接复制粘贴维基百科的作业,再塞个自家AI(Grok)当“审稿老师”?这剧情走向,比八点档狗血剧还带劲!咱这就带您扒开这层科技新衣,看看里头到底缝了多少别人的料子。

1. 初见面:这界面,不能说毫不相干,只能说一模一样​​
咱先瞅瞅这 ​​Grokipedia​​ 长啥样。打开网站(现在还是v0.1版本,意思就是“测试版都算不上,顶多算个雏形”),好嘛!这主页设计,​​简直跟维基百科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最显眼的就是个 ​​大搜索框​​,简单粗暴。点进具体的词条页面,比如“MacBook Air”、“PlayStation 5”或者“林肯 Mark VIII”这种,排版也是 ​​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标题、小标题、引用来源,格式跟维基百科基本没差​​。不过,目前还没瞅见有图片,页面显得有点光秃秃。

2. 编辑权限?不存在的!AI审稿?有点悬!​​
维基百科为啥牛?一大法宝就是 ​​人人可编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但到了 ​​Grokipedia​​ 这儿,情况就有点迷。目前看,​​普通用户想上手改两笔?门儿都没有!​​ 虽然少数页面上方会出现一个“编辑”按钮,但你兴冲冲点进去,只能看到一些“已完成编辑”的记录(还​​不标注是谁提议或修改的​​),想自己提点修改意见?​​根本没这选项!​​ 整个编辑流程就是个黑箱,透着一股子“你别管,我来”的神秘感。

更绝的是,​​Grokipedia​​ 的词条还自带一个“认证标签”——声称内容已经由 ​​Grok AI “事实核查”​​ 过了!看到这儿,估计不少懂行的朋友要笑出声了。为啥?因为目前这些大语言模型(LLM)有个通病:​​特别擅长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编造“事实”那叫一个溜!​​ 让AI来“审稿”?这操作本身就自带争议光环。而且,它还会标注这个“AI审稿”是啥时候干的,但这标签贴上去,到底是让人更放心了,还是更闹心了?您自个儿品。

3. 扒底裤时刻:说好的“史诗级加强”,咋成了“高级搬运工”?​​
老马当初可是把牛吹上了天,说 ​​Grokipedia​​ 会比维基百科强出一大截。结果呢?现实啪啪打脸——​​很多词条,根本就是直接从维基百科那儿“借”来的!​​ 证据?明晃晃地写在词条最底下呢!

比如“MacBook Air”这个词条,页面底部就有一行小字,清清楚楚写着:

“该内容改编自维基百科,遵循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 许可协议授权。”(原文:“The content is adapted from Wikipedia,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ShareAlike 4.0 License.”)

这还只是“改编”?您接着往下看。像“PlayStation 5”和“林肯 Mark VIII”这种词条,底下也挂着同样的声明。但神奇的是,​​您要是把Grokipedia上的内容,跟维基百科的原版一对比——嚯!那叫一个“复制粘贴”的典范!​​ 从标题到段落,从句子到标点,​​几乎是一字不差,一行不落,原封不动照搬过来!​​ 这哪是“改编”啊?这分明是“全文转载”,连“洗稿”都懒得洗了!说好的“史诗级创新”呢?就这?

4. 维基百科官方回应:扎心又真实!​​
这事儿闹得,连维基百科背后的运营方——​​维基媒体基金会(Wikimedia Foundation)​​ 都坐不住了。他们的发言人 ​​Lauren Dickinson​​ 直接给《The Verge》甩了份声明(咱给您全文翻译,原汁原味):

“我们还在研究 ​​Grokipedia​​ 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自2001年以来,​​维基百科一直是互联网知识的基石​​。由维基媒体基金会托管,它仍然是全球唯一由非营利组织运营的顶级网站。与那些新项目不同,维基百科的优势显而易见:它拥有​​透明的政策、严格的志愿者监督机制,以及强大的持续改进文化​​。维基百科是一部百科全书,旨在为数十亿读者提供信息,​​而非宣扬特定观点​​。”

“维基百科的知识是——并且永远是——​​由人类创造的​​。通过开放的协作和共识,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共同构建了一份​​中立、鲜活的​​人类认知记录——它反映了我们的​​多样性和集体的好奇心​​。正是这些​​由人类创造的知识​​,成为了AI公司生成内容所依赖的基础;​​即便是Grokipedia,也需要维基百科才能存在。​​”

“维基百科的非营利独立性——​​没有广告,也不出售用户数据​​——也使其区别于那些以营利为目的的替代品。所有这些优势,使得维基百科在二十多年里始终保持顶级可信资源的地位。”
“以前也有过许多创建维基百科替代版本的尝试;这并不会干扰我们的工作或使命。在维基百科即将迎来25周年之际,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提供由我们​​敬业的志愿者社区​​构建的​​免费、可信赖的知识​​。如需了解更多关于维基百科如何运作的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和新博客系列。”

(附上原文链接:https://wikimediafoundation.org/ ... ly-asked-questions/https://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pedia-info-series/

这声明,字字珠玑啊!尤其是那句 ​​“即便是Grokipedia,也需要维基百科才能存在”​​ ,简直是灵魂暴击!翻译成人话就是:​​老弟,你玩的都是我剩下的,没我你连抄都没地儿抄!​

​​5. 老马的黑历史与“非搬运”内容:争议更大!​​
其实,这也不是 ​​Grok AI​​ 第一次被抓包“依赖”维基百科了。就在上个月,有X平台(原推特)用户发现 ​​Grok​​ 在回答问题时,会引用维基百科的页面链接。当时老马还信誓旦旦地回复说:“​​我们年底前会搞定这问题。​​” 结果呢?Grokipedia一上线,依赖得更彻底了!这脸打得,啪啪响。

当然,​​Grokipedia​​ 也不是所有词条都照搬维基。它也有一些“原创”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争议性话题​​上。比如“气候变化”这个词条,两边都有,但味道可大不一样!

​​维基百科​​ 的表述非常明确:“​​科学界几乎一致认为气候正在变暖,且这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没有任何国家级或国际级的权威科学机构对此观点持有异议。​​” 立场清晰,共识明确。

再看 ​​Grokipedia​​ 的版本,画风突变!它提到“一致”(unanimous)这个词,是在这样一个句子里:“​​批评者认为,关于人为因素主导近期气候变化的‘近乎一致的’科学共识的说法,由于文献综述中的选择性归类,夸大了实际达成的共识程度。​​” 接着,它还暗示媒体和像绿色和平这样的环保组织是在“​​加剧公众恐慌​​”,是“​​有组织的努力,将问题框定为生存必需,影响公众讨论和政策,但并不总是基于相称的经验证据。​​” 这调调,是不是听着有点眼熟?没错,跟某些对气候变化持怀疑论的观点,味道有点接近了。

6. 规模对比:婴儿 vs 巨人​​
最后看看体量。​​Grokipedia​​ 在主页底部挂了个小标签,显示它目前有 ​​超过88.5万篇文章​​。听着不少?但跟维基百科一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人家维基百科光英文页面就有 ​​大约700万篇​​!差了将近一个数量级呢!不过话说回来,Grokipedia现在还顶着个 ​​v0.1​​ 的版本号,确实还是个刚出生的“数字婴儿”,未来咋样,还得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所以啊,老马这 ​​Grokipedia​​ 一出手,就整了个大活。说好的“颠覆维基”,结果被发现大量内容直接“搬运”自维基百科,连“洗稿”都省了,还大大方方标注来源(这点倒是“遵守”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自己吹嘘的“AI事实核查”功能,在目前AI还经常“幻觉发作”的背景下,更像是个自曝其短的标签。在争议话题上的表述,也隐隐透露出特定的倾向性。

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回应,可以说是四两拨千斤,直接点破了知识生产的本质:​​真正的、可信的、中立的百科全书,离不开透明开放的社区协作和人类智慧的沉淀。​​ AI可以是个工具,但想完全取代人类去构建和理解复杂知识?路还长着呢。Grokipedia 这个 v0.1 版本,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是维基百科的不足,反而是 AI 在知识领域应用的尴尬现状和潜在风险。这波操作,到底是老马的“奇招”,还是又一次“翻车”?咱就继续当个快乐的赛博考古学家,蹲个后续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10-30 02:00 ,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