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各位乡亲父老、兄弟姐妹、网上冲浪吃瓜的专业户们,今天咱要唠的这事儿,堪称科技财经圈年度荒诞大戏的续集,而且这续集拍得比第一部还邪乎。某些所谓的“行业观察家”,揣着仿佛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剧本,又在2025年的这个秋天,言之凿凿地敲起了他们的惊堂木,喊出了那句经典台词:“苹果音乐!你要是再不肯放下身段,照着Spotify的作业全盘抄袭,你的死期可就近在眼前啦!”
这套说辞的荒谬程度,已经超越了“皇帝的新衣”,直奔“指鹿为马”的史诗级境界了。它背后那套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漏洞百出到能当筛子用的逻辑链,值得我们放下手里的瓜,抄起逻辑的放大镜,好好给它来个“开膛破肚”,看看里面装的到底是啥玩意儿。咱今天不图快,就图个透,保证把每一个英文单词背后那点意思,连同它没敢明说的潜台词,都给您榨得一滴不剩。
第一章:铁打的数据,流水的忽悠——增长数字背后的罗生门
好,咱们先礼后兵,把最硬核、最没争议的部分摆在台面上晒一晒。
是的,我们必须得捏着鼻子承认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音乐流媒体用户数量这个单一的、也是最常被拿来当大棒的指标上,Spotify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根据2024年公开的数据,Spotify当年新增了2700万嗷嗷待哺的付费用户,这个数字,确实亮眼,甚至可以说闪瞎了眼。
相比之下,苹果Apple Music和亚马逊的Music Unlimited服务,这两位科技大佬家的音乐业务,加起来的新增付费用户数,大概在600万左右。请注意,是两家加起来!这差距,直观得像什么呢?就像马拉松赛跑,跑在最前面的那个已经能看到终点的拱门了,而两位后来者,还在半程补给站商量着要不要再来根能量胶。
但是!注意了,这个“但是”后面,才是戏肉所在。
某些外媒(以这篇最新的Bloomberg观点文章为代表)的逻辑滑坡,就从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推理链条简单得令人发指,堪比一道小学生填空题:
大前提:Spotify增长快。
小前提:Spotify有免费的、带广告的音乐服务层级(Free, ad-supported tier)。
结论:所以,苹果音乐要想增长,必须、立刻、马上也推出一个一模一样的免费带广告层级!
停!打住!
这套“因为A有B,所以C必须有B才能成功”的论证,在逻辑学上有个专门的名字,叫“虚假因果”或者“轻率归纳”。举个不恰当但异常贴切的例子:隔壁老王靠每天早起捡矿泉水瓶成了小区首富,于是观察家们得出结论:马云之所以不如老王,就是因为不肯弯腰捡瓶子!这味儿,冲不冲?
更精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操作来了。同样是这篇鼓吹“免费至上”的文章,笔锋一转,就开始吐槽亚马逊Prime Music的免费用户转化率低得感人。文章里提到,美国有高达1.8亿的亚马逊Prime会员,他们自动就能享受一个基础版的Prime Music服务,可2024年,只有不到600万人选择升级到付费的无损音质版本。
您瞧,这就尴尬了。作者左手刚举起“免费是增长万能药”的大旗,右手就给了这面旗子一记响亮的耳光——看,亚马逊免费送了1.8亿人,才转化了不到600万,这药效好像不太行啊?那您这“苹果必须学”的结论,到底是建立在什么地基上的?是薛定谔的药效吗?对Spotify就灵,对亚马逊就失灵?
第二章:亏损偶像化——一场持续二十年的“行为艺术”与它的吹鼓手
如果我们再把目光放长远一点,Spotify这份“增长神话”的B面,是一份更加“辉煌”的业绩表:接近二十年的持续亏损。是的,您没看错,这家公司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烧钱换市场”的道路上一路狂飙,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偶尔在财报上展现出些许微薄的利润,脆弱得像是狂风里的烛火。
然而,到了某些外媒的笔下,这种长期的、战略性的亏损,要么被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要么就被美化成“为了长远未来的必要投资”。而苹果音乐,因为背靠苹果这棵每年净利润高到吓人的大树,没有选择同样疯狂的烧钱路径,反而成了“不思进取”、“傲慢”、“即将被时代抛弃”的罪证。
这其中的双标,已经明显到无需用放大镜去看。好比两个学生,一个靠着家里不断输血、借钱度日,勉强考了个班级前十,就被吹捧为“潜力股”;另一个家境优渥、自食其力且长期稳定在年级前三,却因为没去借校园贷请全班吃饭,而被批评“人际关系差、没有未来”。
更讽刺的巅峰出现在文章对苹果音乐“优点”的批评上。作者用一种近乎咬牙切齿的笔调提到,苹果音乐对音质过度关注(hyper-attentiveness to sound quality),并且给歌曲创作者和唱片公司的分成比例比Spotify更“慷慨”。
来,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人话:
“苹果这个傻子!居然在产品质量和合作伙伴利益上花冤枉钱!真是太不懂互联网思维了!学学Spotify,音质能听就行,给音乐人的钱能压就压,这才是王道!”
这种论调,已经不仅仅是逻辑问题,而是价值观的扭曲了。它仿佛在说,一个企业遵守商业道德、追求产品品质,反而成了其原罪。
第三章:选择性失明大赛——苹果音乐真的只活在“苹果园”里吗?
为了支撑“苹果音乐增长乏力是因为不免费”的论点,外媒们必须首先构建另一个前提:苹果音乐的用户基础极其狭窄,因为它“只服务苹果设备用户”。
这堪称是本世纪科技报道中最经典的“刻板印象”之一,其顽固程度堪比“中国人都会功夫”。
现在,让我们用事实来戳破这个气球:
跨平台早已是标配:Apple Music应用早就登陆了Android手机、各大品牌的智能电视、游戏主机(如PlayStation, Xbox),甚至还有Windows电脑版。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安卓用户,今天就可以在应用商店下载Apple Music并付费订阅,整个过程不需要摸到任何一件苹果产品。
首发策略打脸:专门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打造的“Apple Music Classical”应用,甚至选择了在Android平台首发,之后才登陆Mac。这波操作,直接对着“苹果封闭”的脸就是一顿输出。
场景化覆盖无孔不入:苹果音乐已经成为了众多航空公司机载娱乐系统、高端酒店客房服务的标配。您坐国际航班,可能一打开屏幕就能看到Apple Music的入口。这些场景触达的用户,可不会先被检查手机是不是iPhone。
超级碗级别的破圈营销:苹果每年据传投入5000万美元巨资,成为超级碗中场秀的冠名赞助商。2024年的中场秀吸引了1.29亿美国观众,其中大量是安卓用户和PC用户。当镜头一次次扫过舞台上的苹果Logo,当苹果音乐策划的演出歌单成为社交网络话题,这难道不正是最有效的“非苹果用户”拉新活动吗?文章对此绝口不提,仿佛这场全球瞩目的营销事件从未发生。
所以,“苹果音乐只局限于苹果生态”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个被精心编织的、用于支撑错误论点的虚假前提。外媒们通过刻意忽略所有相反的证据,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苹果音乐孤芳自赏、坐以待毙”的悲情叙事。
第四章:苹果的“阳谋”与外媒的“短视”——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的游戏
外媒们分析苹果的困境,就像是用一把裁布的剪刀去解剖一头大象,工具不对,视角更是错得离谱。
他们无法理解,或者说拒绝理解,苹果的商业模式根本就不是“单点爆破”,而是“体系化作战”。
营收结构天壤之别:苹果公司2024财年总营收约3910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务(包括App Store, iCloud, Apple Music, Apple TV+等)贡献了可观的一部分,并且利润率极高。而Spotify同年营收约170亿美元,且几乎全部押注在音乐流媒体上。这二者的体量和风险承受能力,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要求苹果像Spotify一样,将所有资源押注在“免费音乐”这一条路上,无异于要求航母舰队去学海盗船打接舷战。
生态协同效应:苹果的硬件是入口,服务是粘合剂和利润池。一个用户因为iPhone的体验而订阅Apple Music和iCloud;反过来,良好的服务体验也可能促使一个Android用户在选择下一部手机时倾向iPhone。这种“硬件+软件+服务”的飞轮效应,是Spotify永远无法具备的战略优势。外媒孤立地审视Apple Music的用户数,就像评价一辆F1赛车时,只计较它的后备箱空间不够大。
长期主义与耐心:苹果拥有几乎无限的现金储备,允许它对各项服务业务保持极大的耐心。Apple TV+可以持续投入巨资制作精品内容,哪怕初期订阅数不高;Apple Music可以坚持高音质和高分成,打造品牌口碑。这种“长线钓鱼”的策略,与需要每个季度向资本市场证明增长能力的Spotify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外媒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短线思维”的焦虑。他们无法理解一个不追求短期用户数暴增、而是稳步构建护城河的企业战略。在他们眼中,任何不符合“互联网增长公式”的行为,都是异端。
第五章:破解“增长迷思”——苹果音乐的真实路径与未来
那么,苹果音乐是不是就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呢?显然不是。它只是在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获取增长。
捆绑销售:通过Apple One家庭套餐,将Apple Music与iCloud、Apple TV+、Apple Arcade等服务打包,以更具吸引力的价格提供给用户,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变相免费”或优惠,转化效率极高。
区域性策略:在印度、拉丁美洲等价格敏感市场,苹果推出了价格远低于发达国家市场的订阅方案,灵活应对当地竞争。
延长免费试用期:频繁推出3个月甚至更长的免费试用活动,精准吸引潜在用户,降低尝鲜门槛。
内容与体验差异化:持续投入资源打造独家内容(如独家电台节目、艺人访谈)、空间音频等独家体验,形成与Spotify的差异化竞争。
这些策略或许不会像“完全免费”那样在用户数上产生爆炸性增长,但它们更健康、更可持续,也更符合苹果整体的品牌调性和商业利益。
最终章:我们到底在嘲笑什么?——当分析失去常识
归根结底,这套“苹果音乐危机论”最可笑之处在于,它试图用一把简陋的、单一的尺子(付费用户数),去丈量一个庞大商业帝国的生死。这就像是通过数梅西妻子社交媒体粉丝数,来论证足球运动正在衰落一样荒谬。
苹果的商业模式是复杂的、立体的、协同的。将其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业务单元,然后用其中一个单元的某个指标去否定整个帝国,这种分析方法的本身,就充满了“盲人摸象”式的傲慢与偏见。
所以,下次再看到“苹果必须学Spotify”的论调,我们或许可以报以礼貌的微笑,然后将其翻译成:“库克先生,请您立刻关闭苹果零售店,把所有产品摆上拼多多9块9包邮专区吧!”——然后低头看看自己的钱包,想想是谁在持续地、稳健地创造着真正的价值和利润。
这场闹剧,与其说是苹果音乐的危机,不如说是某些财经媒体分析与常识之间,一场日益扩大的鸿沟的公开表演。而看客如我们,在吃瓜之余,或许更应该警惕的,是这种简单化、标签化的叙事方式,正如何侵蚀着我们理解复杂世界的能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