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48|回复: 0

[业界] 从“哈佛天才”到“智商税”争议:强脑科技的百亿估值,到底成色几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爱科技、爱创意、爱折腾、爱极致,我们都是技术控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数智研究社





2025年8月,一则消息在创投圈炸响:强脑科技(BrainCo)正以超过1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亿元)的估值寻求新一轮融资,并计划随后在香港或内地IPO。
作为国内脑机接口领域的“独角兽”,强脑科技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哈佛脑科学中心博士创业、被杭州引进、累计融资超2亿美元、产品在亚残运会上点燃火炬。创始人韩璧丞,这位85后黑龙江小伙,似乎将带领中国脑机接口技术,站上与马斯克Neuralink分庭抗礼的舞台。
然而,光环之下,强脑科技正深陷信任危机之中,其核心产品被质疑为收割家长的“智商税”,其技术路径被指缺乏临床实证,其商业模式被诟病为披着科技外衣的“焦虑营销”。
当“脑机接口”的硬核概念,被箍在小学生头上时,强脑科技的百亿估值,究竟算技术的胜利,还是资本的泡沫?
85亿独角兽的“造神”故事
强脑科技,是一个典型的“精英创业+政府扶持+资本助推”的样本。
故事源起美国波士顿。2015年,哈佛大学脑科学中心的博士生韩璧丞,在地下室里创办了BrainCo。
韩璧丞的履历堪称完美,高中获全国生物技术竞赛一等奖,本科毕业于韩国科学技术院,博士就读于哈佛。这种“天才少年”的人设,成为强脑科技最初的信任背书。BrainCo也顺利入选哈佛创新实验室,成为该校历史上首个由中国人主导的孵化项目。
哈佛背景,成为了强脑科技最核心的无形资产。在后来的产品宣传中,“技术来自NASA和哈佛”、“哈佛团队研发”等字眼被反复提及,成为其获取用户信任的金字招牌。
强脑科技的估值跃升,离不开资本的疯狂下注。截至2025年,公司累计融资超过2亿美元(约14亿人民币),成为除马斯克的Neuralink外,全球融资额最高的脑机接口公司之一。
2018年,杭州余杭区政府不仅提供资金、场地,还给予政策支持,将强脑科技从波士顿“搬”到了杭州。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的接力注资,为这家尚处于研发阶段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耐心资本”。
2025年,道氏技术、三七互娱等上市公司纷纷入局。这不仅是财务投资,更是对未来材料供应链和游戏交互场景的战略卡位。资本助推下,强脑科技的估值一路飙升至85亿元,稳居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
与马斯克Neuralink选择的“侵入式”(开颅植入电极)路线不同,强脑科技选择了一条更易商业化的道路——“非侵入式”。
这种路线无需手术,通过佩戴头环采集头皮表面的脑电信号。韩璧丞认为,非侵入式的市场比侵入式“大无数倍”,因为它可以应用于睡眠、教育、冥想等大众消费场景,而不仅仅局限于重症医疗。
强脑科技确实拿出了一些亮眼的成果。其智能仿生手于2020年量产,2022年获FDA认证,并在杭州亚残运会上大放异彩。这款产品让残障人士实现了“意念控制”,成为强脑科技最具说服力的技术名片。
然而,当强脑科技试图将这种技术从“修复人类”(义肢)拓展到“增强人类”(教育、睡眠)时,微妙的变化潜移默化发生了。
被科技包装的“智商税”质疑
强脑科技面向儿童和大众的消费级产品,陷入了“智商税”的舆论漩涡。争议的焦点,是一款名为“赋思头环”(FocusOne)的产品。
2019年,浙江金华某小学引入了这款头环。学生上课时佩戴,头环通过监测脑电波,评判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头环上的灯光会根据注意力状态变色(红灯专注、蓝灯走神),数据实时传输给老师和家长。这一场景被媒体曝光后,引发公众不适。
神经学专家指出,脑电波技术(EEG)本身极易受干扰。哪怕是眨眼、咬牙等肌肉运动,都会产生比脑电波强得多的电信号。仅靠头皮上的三个电极,很难精准区分“专注”和“发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专家甚至直言,这种应用“智商税成分大于科技含量”。
另外,把学生变成被实时监控的“数据”,这是否侵犯了未成年人隐私?这种“电子紧箍咒”带来的心理压力,是否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尽管强脑科技辩解称产品并非“监控”,而是“训练”,但“21天提升专注力”、“考试提分学霸”等营销话术,依然被指利用家长的“教育焦虑”收割韭菜。
除了教育,强脑科技还将触角伸向了睡眠和健康领域。其推出的“深海豚”安睡仪,宣称能通过“精准干预脑电波”来解决失眠问题。然而,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该产品“无效”、“智商税”的投诉屡见不鲜。
更有甚者,部分关联宣传中出现了“增高”等暗示性词汇。虽然强脑科技在官方层面较为谨慎,但在其代理商和直播间的宣传中,为了销量,往往会夸大产品的功效边界。
面对“智商税”质疑,强脑科技没有给出令外界信服的说法。「数智研究社」认为,在教育等敏感领域,必须划清“赋能”与“监控”的界限。技术不应成为扼杀人性的工具。
强脑科技试图用“非侵入式”技术解决“消费级”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降维。但如果这种降维变成了“伪科学”的温床,那么其辛苦建立的独角兽形象,将会一夜崩塌。
对强脑科技而言,上市是接受更严苛审视的起点。只有当它能拿出像仿生手一样无可争议的“硬核”产品,而不是靠收割焦虑的“头环”时,它才能真正洗去“智商税”的嫌疑,成为一家伟大的科技公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11-27 16:55 ,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