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fangyinghh 于 2024-8-14 09:33 编辑
今天实验一下给9伏碳性电池暴力充电
用电池的触头引出电线连接到笔记本电源适配器并确认极性正确,电压19伏最大输出3安多,直接卡上需要暴力充电的一次性9伏电池,几分钟后闻到异味并听到呼哧呼哧咕嘟咕嘟异响,仔细一看发现电池身下已流出黄色液体,赶紧拔电取下接头,电池已发烫,黄色液体是熔化的腊。
充电前电池已没电了,电压低于6伏,830表都带不起,
充电后,脱离充电回路, 电压没有想象中那样恢复9伏以上,而是只有6.5伏左右,并极缓慢上升,十分钟后上升到8伏左右保持稳定。
刚充完电6.5伏时万用表可以显示,但电阻档显示低电。十分钟后低电符号消失,表能正常测量。
本次实验有两块电池献身,红色那块没有等到发烫流腊,电压变化跟第一块一样,最终稳定在8伏以上,并可以让万用表工作。
两块电池充电后短路电流有一百毫安左右
比较奇怪的现象是刚充电时电池端电压很低,甚至低于充电前电压,充电过程并不稳定上升,后期静置才会回升。
分析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极化效应,充电时电池正负极析出大量气体阻挡化学反应,造成电压低,静置一阵子,气体被正极消气剂吸收,反应恢复,电压才恢复
补充: 已知是碳性电池, 根据以前拆解得出的经验, 它基本谈不上密封性, 顶多会漏液. 然而这俩电池时间都很久了, 2016年和2020年的, 内部电解液基本都干了
如果是碱性电池, 是不敢这么干的, 那个肯定能炸
补充: 关于锌锰电池(干电池)充电再生的知识点, 我在92年就学习过了,很早以前国内制造碱性锌锰电池的出发点就是出于节约,造一种可以充电的廉价二次电池,而且在电解液和负极锌粉中添加镉和汞以提高反应的可逆性,后来是由于环保原因,而且效果并不理想,对放电和充电条件有要求,放电不能放完全,充电必须恒压涓流甚至脉冲去极化,普通用户难以掌握,加之更优良的二次电池出现(镍镉、镍氢等),可充的碱性锌锰电池逐渐过渡为一次性,后期出产的碱性电池因为应用无汞和环保工艺,难以充电且充电后容易漏液.
对普通碳性电池(最常见的5号7号这种外壳为芯筒, 正极为包裹二氧化锰和碳粉的石墨棒)充电,早期国内也有研究,可逆效果很差,能源浪费大,否了这个路线。其实碳性电池,充电时采用大电流并迅速结束充电,是有一定可逆效果的,这不是我的结论,以前在学校图书馆看过确实有记载。
以上, 实验未发生事故, 并非简单的运气好, 是因为了解风险.. 条件有任何不符都可能发生事故,
坛友切勿模仿,
以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赏
-
查看全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