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zqqzzz 于 2021-8-8 17:55 编辑
事情的源头,始于几年前的改造,详见老站http://bbs.mydigit.cn/read.php?tid=2082817 几年骑行下来,已经是跑了快两万公里。
通过这几年的骑行总结下来,这个车整体故障点总的两个:
前两年内部的尼龙齿轮经常坏,更换过几个内部的行星齿轮,甚至还用过钢齿的,但仍架不住,骑了半年多又有断齿,后来再次换成尼龙的,不知何故,最近两年反而消停了
这方面我的经验是,钢齿噪音明显更大,而实践证明,并非想象中耐用,尼龙的明显运行声音小得多,起码这几千公里没啥毛病没换过了。
而另外 一个头疼的问题是,因为后座我要搭人,加上自行车构造的原因,后轮承载了起码70%以上的力。所以后轮钢丝经常断,我的体重属于胖子,接近200斤,老婆110斤左右,车子自重加电池,轮子,电机,车架等等,起码40斤往上,加起来350斤往上了。这样后轮钢丝经常断也是常事儿了。
话又说回,可能有人会说,那就换电瓶车呗,我们这里的交警只抓电瓶车搭人,我这个自行车外形下,平时都是用脚蹬加电驱动,可谓是油电混合动力(人脂肪油):lol: 交警看着就是一个自行车,最多提醒两句,而不罚款,有时候迎面了最多让老婆下车过到马路对面完事儿。而几个路口又经常会有JC,所以我就一直没换。
所以,这车换 钢丝是常态了,前前后后换过两幅不下36*2 72根钢丝(不算这次):原配的是13号 2.2mm的碳钢钢丝,中途我还换过2.5m 12号的不锈钢钢丝,照断不误,中途零星断的就更多次了,反正过几个月就得翻车底儿朝天,换一次辐条,以至于到后来几次,发现断了1,2根都不去管了,等多断几根一起换,一般到了断了4,5根的时候,我再一起换,这时候,特别后面搭人时,明显感觉后轮已经偏摆严重了。
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所以下文,再次重新用10号钢丝编圈,看这次能跑多久不断,要是再断的话,我就换一体轮试试了。
因为本文篇幅较多,内容较繁杂,所以分为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 辐条自身静态数据
第二部分 张力表的调整维修 及成品圈辐条参数收集
第三部分 拆圈部分
第四部分 编圈部分
第五部分 调圈及收尾周边工作
———————— 第一部分 辐条自身静态数据————————
买来了40根10号辐条(这个粗细的辐条市面上是找不到自行车用的,而是用在电动车或者老式摩托车上)
长度,原配的是227mm问了几家,最终也没有合适的(问了几家定做的,说少了也不做),最后选了这家225mm的,差2mm,整圈全换的,忽略了
13号,2.2mm
12号 2.5mm
10号3mm
帽子的筒处直径6mm
后面发现,车圈全都得扩孔
重量
13号7.2g
12号9.9g
10号,14.3g 可见 重量比13号的接近翻倍了
——————第二部分 张力表的调整维修 及成品圈辐条参数收集————
为了这次编圈,专门买了一台张力计,机械表的,
网上有三种
第一种是 那种卡式,刻度在卡子身上的,个人觉得精度不行
第二种是 这种 机械表读数的,贵30块钱,
第三种 其实测量部分原理是一样的,只是读数是电子式的,这种比机械式的贵几十,个人觉得性价比没有第二种高
表到了以后,先用我的另外一台也是改造过后的三地车测量数据看看
这个是喜德盛的旭日300 变速21(前三后七)的 ,线碟刹,旋飞
而我的坐骑是逐日800 27速(前三后九) ,油碟刹,卡飞跟旭日300高一个档次
电池放入48v12ah锂电在后面的不锈钢盒子里面包子,外面挂了把锁。防防君子吧。
反过来,一顿测试
给钢丝编好号,此处放大可见,此圈为36钢丝版本
测量发现,不同角度,或者测量过程中扭动位置,数据变化较大,所以用绳子将刹车绑起来,以让后轮相对位置不变
再用游标卡尺测量到挡泥板固定钢丝的相对距离,此处为14cm 这样右侧每测试一根转动轮胎(刹车未完全绑定死)
这样防止数据因测量环节的变化而变化。
测量中途摔过几次表,当时一直找不到数据一直越变越小的原因,直到第二天无意间才发现,标体固定在手柄上,通过中间过孔与另外手柄接触,
伸缩的距离便是读数的变化值。中途摔过几次,已经导致表体有移位,导致的数据越变越小(因为表体往外了)
表体插到最下面的状态
这样的结构,
直接拔出来
上助焊剂胶水黏住
直到当天晚上又继续测试
后来想了想,这个表重心在表头部分,每次摔下去都是表头先着地。
于是给他带个帽子保护下
找来以前买的包边海绵
带带
不让伸缩的部分受力,不然精度会影响
好了,继续测试,这回没有变化了
————以下数据为 一手手稿,对于观看没有多大意义,可以跳过直接看结论————
数据计算后
可见后轮非驱动侧和驱动侧统计下来的平均数是几乎1:1的关系,张力都在4.72左右
前轮用的14号钢丝,张力小很多
————楼下继续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