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内阻仪的电路跟LCR电桥的电路有什么区别吗?我看了一个俄罗斯人的电桥电路,它的模拟部分并不比你的复杂多少,看作者对原理的说明,貌似跟你这个的原理也很相似,那是不是意味着你这个电路也可以作为LCR来使用呢?如果可以兼具电桥的功能,那么这个复杂度也是可以接受的了,只需要把屏幕改成液晶就可以了,如果单片机性能不够,可以换更强的比如air32f103之类的,总之如果改动不大但是功能可以更多更强那就值得考虑:
https://radiokot.ru/circuit/digital/measure/119/
pdf电路图: https://rlc-meter-balmer.googlecode.com/hg/circuit/analog3.pdf
这是作者对电路的解释(谷哥翻译):
模拟部分是根据 RLC 仪表的经典配方构建的。来自 DAC 的信号进入 GENERATOR 引脚。之后,R2 C2 300 kHz 或 R2 C7 3 kHz 上有一个低通滤波器。作为“固态继电器”,我们使用 SN74LVC1G3157DBVR。IC1是普通中继器,用于放大信号。开尔文探针连接至连接器 X1。根据经典方案,IC2/IC3 上构建了 I/V 转换器。IC4/IC5 - KU=3.74 的仪表放大器。接下来是隔离电容器 C10、C14。紧随其后的仪表放大器和耦合电容器的小增益可以让您通过探头 X1-2、X1-3 之间的小恒定电压来解决问题(在我的情况下,完全是理论上的)。即使我们假设差异将达到 1 mV(实际上更小),那么这个 1 mV 也只会增加到 3。74次不会对电路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接下来是电阻器 R1 C15 和 R3 C13 上的低通滤波器。这些低通滤波器已经根据实验结果引入,因为没有它们,在最大增益下,电路只能接收中波范围内的无线电台。接下来是 U$2、U$4、从 1x 到 32x 的可编程增益放大器。因此,总路径增益在 3.74 到 119 之间变化 - 这足以覆盖 1 mΩ 到 100 MΩ 的电阻范围。U$4 - 具有 1x 至 32x 可编程增益的放大器。因此,总路径增益在 3.74 到 119 之间变化 - 这足以覆盖 1 mΩ 到 100 MΩ 的电阻范围。U$4 - 具有 1x 至 32x 可编程增益的放大器。因此,总路径增益在 3.74 到 119 之间变化 - 这足以覆盖 1 mΩ 到 100 MΩ 的电阻范围。 在IC6、IC7上——组织“虚拟地”。为了避免通道之间的信号穿透,以及从末级到初始级的信号穿透,需要相当复杂的设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例如,I/V转换器中IC3的正输入即使有10μV的穿透,也会极大地影响高电阻和小电容的测量。在 IC6 上每个“虚拟区域”的输出端,IC7 代表“缓冲网络”。特殊系统可抑制因负载不稳定而产生的振动。这确实很重要,特别是对于 PGA U$2、U$4 来说。事实上,MCP6S21 在反馈系统中具有相当低的电阻(大约 5 kOhm),这使得该放大器在高频下具有相当准确的增益, 所有电阻的精度均为 1%。它很可能适用于 5% 的电阻,但我还没有测试过。因为我买了一包1%的电阻并用它。顺便说一下,使用 1% 的电阻器,您可以在 100 Hz-5 kHz 频率下立即获得约 1% 的测量精度。在较高频率下,探头校准是必不可少的。
数字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