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年前的产品,大保健后声音依然动听。
1982年应该是我家刚买NATIONAL的著名单声道录放机的那年(北京俗称板砖,因为和砖头差不多大小),
当时除了及少数父母国外出差的同学接触过高级随身听,像我家这样的大部分都在用松下的板砖。
而且砖头大小的东西能录音还能放出声音来已经让小学的我兴奋不已了。不知道当时如果能得到一台P2会是啥心情。哈哈
当时卖价29800日元,按当时的汇率是230人民币,父母都是大学的老师,当时两人加起来也就60多人民币的工资,相当于不吃不喝4个月。
作为AIWA第二代随身听的旗舰品牌,做工用料都是不错的。全钢的机芯,黄铜飞轮。
尤其是当时流行的面板开大窗口,放上一盘仿开盘的磁带,看着赏心悦目。耳机输出也是当年流行的两个,情侣用。
当时aiwa还没有买到杜比降噪的版权,所以降噪是用分立元件实现的。预放芯片用的TK10560, 主放用的7688,和P7相同。所以声音还是很不错的。
当时平板马达技术也还不成熟,用的竖版的马达,所以皮带的走法比较特殊。
因为当时的技术局限,而且因为机芯的体积太大,PCB工艺和设计不怎么样。 电容的位置简直就是见缝插针的。因为软性PCB技术还没成熟,磁头的线用的是飞线。
看着很多飞线,其实并不多,比SONY D6C那种飞到你怀疑人生的机器要好多了。
机械部分真的很复杂,为了实现自动反带用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小杠杆,凸轮,靠轮,小弹簧。而且有接近一般的零件是铆在主板上,没法拆下啦清洗的。
这点比较郁闷。无法彻底大保健。
打理前的PCB,看着飞线多其实主要是线很长,磁头5根,位置开关3根,马达3根,开关2根,所以并不算很多。
打理后,把线整理了一下,大部分换成硅胶皮的细线了。
两个视频:
P2的播放
P2的机械结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赏
-
查看全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