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土耳鸡烤鸡 于 2025-1-31 05:46 编辑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剧烈震荡之际,欧洲自主芯片战略迎来关键突破。由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与哥德堡大学联合研发的新型缓存控制技术,近日入选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年度百大创新榜单。这项被欧洲处理器计划(EPI)纳入核心架构的创新成果,可通过智能优化片上内存管理,使计算机数据存取速度实现指数级提升,为欧盟实现2030年半导体自主战略注入强心剂。
研究团队负责人Per Stenström教授向IT之家透露,其开发的智能缓存系统采用革命性数据追踪算法,能够同时协调管理数十倍于传统架构的运算单元(PE)。"我们的技术突破在于让缓存系统实时掌握数据流向与处理路径,这使得下一代计算机在应对气候建模、量子计算等复杂任务时,能效比提升至少3倍。"该技术已通过欧盟EPI项目的验证,将率先应用于计划于2030年部署的欧洲百亿亿次超算系统。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基础性创新正在通过深科技初创企业Infininode进行产业化转化。借助查尔姆斯风投的孵化支持,其衍生产品有望在未来3-5年内进入消费级市场。届时,搭载智能缓存技术的个人电脑将实现毫秒级数据响应,8K实时渲染、AI大模型本地化运行等场景的硬件门槛将大幅降低。
在战略层面,这项突破恰逢欧盟《芯片法案》实施关键期。根据法案规划,欧盟将在2030年前投入430亿欧元构建完整半导体产业链。Stenström教授强调:"疫情期间的芯片断供危机暴露了欧洲的技术短板,我们不仅要掌握7纳米以下先进制程,更需要从缓存架构、指令集等底层技术构建自主生态。"目前,欧洲超算芯片90%依赖美国设计、亚洲代工的现状,或将随着EPI计划的推进逐步改变。
目前,该缓存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已吸引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欧洲芯片巨头的关注。其独特的软硬协同设计架构,既能适配Arm、RISC-V等多种指令集,又可无缝对接台积电2纳米制程工艺,这种灵活性正是欧盟构建技术护城河所需的关键能力。随着首批原型芯片将于2026年流片,欧洲正朝着"在2030年前将全球芯片产能份额从10%提升至20%"的目标稳步迈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