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印度、澳大利亚等地用户近日在浏览器设置中发现「由AI驱动的历史搜索」开关时,谷歌悄然推进的跨国界技术测试浮出水面。这项原定于美国本土运行的功能,因服务器配置波动意外向多国用户开放入口,又在数小时后紧急撤回,暴露出浏览器智能化升级背后的技术调试动态。
功能机制与地域限制
该AI搜索支持自然语义查询,例如输入「周二浏览的显卡评测文章」即可匹配历史记录。运行期间,浏览器会加密存储最近访问的页面内容,但用户提问语句与匹配结果仍需上传至谷歌云端服务器处理。目前官方明确限定三大启用条件:绑定谷歌账户、用户年龄18岁以上、设备IP属地限于美国境内。
跨国测试暴露技术瓶颈
监测数据显示,当印度用户启用实验功能后,浏览器进程内存占用骤增500MB,CPU使用率持续维持在30%以上。尽管页面内容存储于本地,但语义解析、答案生成等核心环节依赖谷歌俄勒冈州数据中心运算,跨国网络延迟导致功能界面持续显示加载状态。技术人员推测,此次意外泄漏或与谷歌服务器端配置失误有关。
隐私保护与硬件门槛
谷歌在技术文档中承诺,云端处理数据将进行匿名化脱敏,且不关联用户身份信息。但实际运行中,系统仍需上传包含时间戳、页面主题等元数据。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建议用户配备16GB内存及i5以上处理器以保障功能流畅度,这相当于将半数Windows 11用户排除在体验门槛之外。
生态协同更新同步推进
除AI功能外,Chrome团队正与微软合作重构Windows 11平板交互体系。早期测试版本显示,浏览器地址栏将支持触控笔圈选操作,标签页间距适配二合一设备形态,分屏模式新增边缘吸附震动反馈。这些改进预计与AI历史搜索功能共同登陆今年秋季的Chrome 127稳定版。
目前谷歌尚未就此次跨国测试事件发表声明,但实验开关的闪现与消失,已揭示其全球化技术部署的调试节奏。随着欧盟《数字市场法案》对数据跨境传输的严格约束,这项AI功能能否突破地域限制仍是未知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