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马逊年度大促Prime Day今年遇冷!随着美国对华加征145%关税政策落地,大量依赖中国供应链的第三方卖家选择退出或缩减促销规模。这场由特朗普政府掀起的贸易风波,正让这场电商盛宴陷入尴尬境地。
卖家集体“撤退”保利润
多位中国制造商品卖家坦言,高昂的关税已让折扣促销难以为继。例如,销售230美元自行车和60美元滑板的史蒂夫·格林表示,新关税使进口成本翻倍,今年将首次缺席Prime Day,转而囤积4月9日前进口的库存以原价销售。手提袋品牌Bogg Bag则暂停中国生产线,转向柬埔寨和越南,其CEO金·瓦卡雷拉直言“全价销售更稳妥”。
亚马逊“光环效应”褪色
Prime Day历来是仅次于“黑五”和“网一”的流量盛宴,亚马逊每年砸重金推广,吸引超2亿Prime会员参与。然而,今年卖家报名截止日(5月23日)临近,第三方参与度却大幅下滑。分析师指出,关税导致卖家利润率被压缩至15%-20%,而Prime Day期间还需额外支付广告费,例如“超值优惠”标签需1000美元,“限时秒杀”则需500美元。理疗枕品牌MedCline CEO里克·斯莱特坦言,去年单日销量暴涨7倍,但今年“关税若持续,折扣根本玩不起”。
消费者恐面临涨价与选择缩水
据Adobe数据,去年Prime Day美国消费额达142亿美元,但今年折扣商品种类可能锐减。部分卖家已开始提价,如厨房滤网从9.99美元涨至12.99美元,平台商品均价上涨29%。亚马逊CEO安迪·贾西承认,卖家或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公司虽通过提前囤货、重谈供应商条款稳价,但压力难消。
供应链大迁徙与行业洗牌
关税政策正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家居品牌KitchenEdge老板迈克尔·斯莱特表示,成本不确定性使其无法承诺20%折扣,转而逐步转移生产至印度、墨西哥。咨询机构SmartScout数据显示,超50%中国卖家考虑提价或退出美国市场,转向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
亚马逊的“冰火两重天”
尽管第三方卖家受创,亚马逊自营业务凭借“战略性囤货”暂未受明显冲击。不过,其平台上约60%商品依赖中国供应链,长期风险犹存。分析师预测,今年Prime Day销售额或放缓至130亿美元,会员增长也可能受挫。
这场关税风暴不仅考验卖家的生存智慧,更将重塑全球电商格局。随着7月大促临近,消费者能否等到往日的“骨折价”,或许要打上问号了。
(信息来源:路透社、CNBC、Marketplace Pulse、华尔街见闻)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