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导体行业最近出了件耐人寻味的事。德国芯片大厂英飞凌(Infineon) 最近放话出来,说他们搞的氮化镓(GaN) 功率半导体生产计划,正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呢。他们特别提到,使用300毫米(mm)晶圆生产的样品,肯定能在2025年第四季度(Q4) 按时送到客户手里去测试。这事儿为啥重要呢?因为英飞凌成了全球第一家成功把300毫米氮化镓晶圆技术,塞进自己现有大规模生产线的公司。这么干的好处很明显:跟以前常用的200毫米晶圆工艺比起来,现在一块300毫米晶圆上能切出来的合格芯片数量,足足多了2.3倍。
英飞凌选这个时间点发力,可不是随便定的。他们瞄着的是氮化镓功率器件市场那每年36% 的强劲增长势头。市场研究机构Yole Group 分析过,这个市场到2030年,规模能涨到25亿美元($2.5 billion)。更巧的是,就在英飞凌宣布这消息的同时,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TSMC) 却放风说,他们打算在未来两年内,把自家的氮化镓生产线给关了,设备也要拆掉。台积电这一撤,市场里可就空出来一大块地方。
英飞凌搞300毫米氮化镓,其实是想解决行业里一个老大难问题:怎么在把氮化镓产量做上去的同时,还能把成本压下来,让它跟传统的硅(Si) 基功率器件有得一拼。英飞凌自己采用的是集成设备制造(IDM)模式,意思就是从晶圆生产开始,一直到最终产品出厂,整个流程都在自己手里掌控着。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英飞凌自己预测,很快就能让性能差不多的硅器件和氮化镓器件,做到成本一样(成本持平)。
负责英飞凌氮化镓产品线的头儿,约翰内斯·舍伊斯沃尔(Johannes Schoiswohl) 强调说,这次上马300毫米大晶圆生产,充分利用了公司之前对生产设施的投资。同时,这也能快速提升产能,去满足那些新兴应用的需求,比如给人工智能(AI)系统供电的电源、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还有工厂里控制电机的设备。
台积电选择从氮化镓制造领域战略撤退,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台积电的心思主要还是放在利润更高的逻辑处理器(比如CPU、GPU这些)上。这样一来,像英飞凌这样专门搞功率半导体的公司,就有机会在越来越大的氮化镓市场里称王称霸了。毕竟,氮化镓材料本身确实有硬实力:它的功率密度更高、开关速度更快、散热性能也更好。跟传统的硅解决方案比起来,氮化镓能给整个系统带来实实在在的性能提升。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