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花旗银行举办的2025年全球TMT大会上,英特尔首席财务官David Zinsner透露了关于下一代14A制程节点的经济性细节,信息量颇大,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
Zinsner明确表示:"14A节点相比18A确实成本更高——不是说总体投资规模大幅增加,但每片晶圆的制造成本确实有所上升。这部分是因为我们计划在14A产线中采用High-NA EUV光刻设备,而这在18A节点中并未使用。"
这里所说的High-NA EUV设备,正是目前半导体制造领域最顶尖的光刻系统——ASML的Twinscan EXE:5200B。这台设备堪称"芯片制造界的劳斯莱斯",单台售价高达3.8亿美元。正因为设备成本如此高昂,英特尔很可能不得不提高14A晶圆的报价,才能在吸引外部代工客户的同时,保持合理的盈利水平。
不过,贵有贵的道理。英特尔宣称,14A节点将带来显著的能效提升:与18A相比,性能功耗比提升约15%到20%,换句话说,在相同性能下功耗可降低25%到35%。这背后是一系列硬核技术升级在协同发力:
首先是RibbonFET 2.0,这是英特尔Gate-All-Around(环绕栅极)晶体管架构的升级版本,能更好地控制电流、提升效率;
其次是PowerVia,这项创新技术把供电网络从晶体管正面移到了芯片背面,让电能更"直接"地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减少干扰、提高能效;
还引入了Turbo Cells(涡轮单元),也就是在标准单元库中加入了更高、驱动能力更强的单元设计,用来优化关键时序路径,提升CPU和GPU的运行频率,却不需要付出太多的面积和功耗代价。
回过头来看18A节点,它的微缩更多是依靠更高分辨率的光刻工具来实现的,好处是可以尽量避免多重曝光那样复杂又昂贵的工艺。
从这些技术细节可以看出,英特尔这次在High-NA技术上下了重注。虽然这条路投入巨大,但也是向着更先进制程迈出的坚实一步。至于能否凭借14A节点吸引到足够多的客户买单,既要看英特尔的技术是否真的具备竞争力,也要看市场是否愿意为这些性能提升支付更高的价格。
当前半导体制造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台积电、三星等对手也在不断推进制程技术。英特尔此次选择在14A节点上采用High-NA EUV技术,既是一次技术上的大胆尝试,也是一次商业上的重要博弈。未来几年,这场高端制程的竞赛将会更加精彩,而14A节点的市场表现,或许将成为影响英特尔在代工领域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场高端制程的游戏,真是越玩越硬核了,不仅考验技术实力,更考验企业的战略眼光和市场决断力。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