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5年SONY发布的黑科技机NT-2,NT-1的后继机种,这个机种就发布了2个型号,没有流行起来,但充分体现了SONY当年不管赚不赚钱,有啥好玩的先干一票再说的创新精神。
1995年同年,出井深之取代大贺典雄出任索尼CEO,从此带领SONY走上一条追求商业利益和股价的商业公司之路。很多日本人都大骂出井抹杀了SONY的创新精神,但我觉得不能说对错,也许如果SONY还如初创时的那样,早就倒闭了。
废话少说,先上两个播放小视频
播放时磁鼓动作
静态图
NT磁带有60/90/120分钟三种规格,尺寸非常小,和一张普通邮票差不多。实现了最长单面60分钟,双面120分钟的高音质数字音乐的录放。NT因为磁带太小,所以盒子的4/3都时标签纸,只有4/1时放磁带的。不过设计巧妙之处时把标签纸拿掉后,空间正好可以放3盘磁带,这样一个盒子就可以整齐的放入4盘磁带了。按5分钟一首歌,4盘磁带480分钟可以放入接近100首歌。这在1995年绝对时很牛掰的。另外因为时数码记录方式,所以不再分金属二类,四类带,普通磁带了。
下面是普通磁带,微型磁带和NT磁带的大小对比图。
机器本体虽小,接口挺全,又带线控的耳机,外接麦克风,LINE-IN和LINE-OUT四个接口。光是本体的话,用LINE-IN/OUT,只能实现模拟信号通信。
如果加上一个数码底座(NT Station – UTU-S1)可以实现光纤的纯数码录放,采样频率32KHZ,编码方式17bit, LDM-2,可以说是现在无损音乐的前身。也许这个黑科技是SONY点错科技树的又一个例证,但1995年CF卡刚刚发明一年,在6年后的2001年,一张1G的CF卡标价是1000美刀。
下面这张是网上的NT Station的图,有更丰富的接口和更复杂的声音编辑功能。
NT采用了一种新发明的非跟踪式磁鼓读写方式,大大简化了机器的体积。并且首次实现了磁鼓播放方式的A-B面自动反带和录音,播放时的声音无间断。就是说磁带的A-B面是一个整体,即使是一首音乐跨A-B面录,中间的声音也不会有任何中断。下面是NT磁鼓和普通磁鼓的读写方式差异的说明。
普通的磁鼓,为了精确定位磁道,需要复杂的加载机构把磁带整个绕在磁鼓上。NT则是在录音的时候在磁道上打上标记,读取时不需要精确的定位磁道,随机读取后在内存里根据标记排序拼接。感觉是把硬盘的磁道,扇区的概念部分用到了磁带上。这还是得益于数字化的力量。
上一张对比图,左到右,普通录像机的磁鼓-》HI8摄像机的磁鼓(2种规格)-》Min-DV/DAT的磁鼓。下面黄泉的部分是NT的每分钟3000转的磁鼓,基本上和指甲盖差不多大。算是小到极致了。(因为还没把机芯分解,所以凑合看吧)
上几张机芯的大图。很精巧的机芯,和一个火柴盒差不多大。
拆解图
模块化设计,一共三块PCB,不过拆开要解焊6个触电,这个差评,估计是追求极致的小型化,实在没地方安插座了。那个2200uf/4v的大电容看了天电路图也没明白时干啥用的。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赏
-
查看全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