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们,医药行业的传统模式这次可能真要彻底改变了。最近DeepMind的CEO德米斯·哈萨比斯——这位刚刚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大佬——近期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明确表态:人工智能正在把新药研发从一场动辄以“十年”“十亿美金”为单位的持久战,变成可能只需数月就能搞定的高速项目。
也就是说,我们曾经认为“遥遥无期”的某些绝症解药,或许很快就能等到。
目前研制一款新药平均要耗资26亿美元、投入10至15年时间,这还不算最麻烦的——近九成的候选药物根本挺不过临床试验,纷纷折戟。但现在,AI的入场,正悄然重塑这一切。
一、AI正在如何重构药物研发?
传统制药就像在浩瀚宇宙中寻找一颗能恰好匹配锁孔的钥匙。科研人员需要从数以百万计的分子中筛选出可能有效的结构,再进行层层验证,每一步都既烧钱又耗时。
但AI不一样。它擅长的是在海量数据中建立连接、识别模式。以DeepMind开发的AlphaFold为例,它已经能够精准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而新推出的AlphaFold 3更进一步,还能模拟蛋白质与DNA、RNA、小分子之间的交互行为。
这就相当于,原先需要依赖繁琐实验和大量试错的流程,如今AI能直接生成一份超高精度的“分子行为地图”。哈萨比斯透露,他们的系统甚至能自主构思出人类从未设想过的分子设计方案。其旗下公司Isomorphic Labs所研发的抗癌药物EXO-101,从启动到进入临床试验仅用了18个月——比传统路径整整快了五年。
二、不只是快,更省钱了,而且成功率也在涨
新药研发最大的痛点除了“慢”,就是“贵”,并且失败率极高。但AI在早期就能介入预测:比如某个分子是否具备成药性?毒性如何?能否精准结合目标蛋白?
通过计算模拟,AI可以提前排除大量不合适的候选化合物,显著降低试错成本。更进一步,研究人员还能利用“虚拟细胞”和“数字患者”模型预测试验结果,大幅减少真实临床试验中的资金与时间消耗。
哈萨比斯展望,未来的药物研发可能高度个性化——AI甚至能在一夜之间根据患者的特定代谢特征设计出定制药物。像癌症这样的疾病,未来或许会变得像高血压一样,成为一种可长期管控的慢性病。
三、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仍有好几道坎
尽管AI表现耀眼,但目前仍存在不少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数据问题:数据质量不高、标注不统一,会导致模型输出结果不可靠。此外,AI生成的结论仍需经过严格生物验证与审评审批,药监机构目前对纯AI驱动的药物申报仍持谨慎态度。
另一个现实难题是跨学科人才的匮乏——既懂制药又懂AI的人才是真·稀缺资源。哈萨比斯也坦言,AI目前还做不到提出全新科学假说,也缺乏人类科学家那种“跳脱框架”的创造力。
此外,数据隐私、算法公平性、模型可解释性等伦理与社会议题也同样值得高度关注。
四、全球竞赛开启,中国选手也已提速
AI制药的赛道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升温。海外有Isomorphic Labs与辉瑞、礼来等药企巨头紧密合作,而国内以上海药物所为代表的机构也在快速推进——目前已储备17种由AI辅助设计的候选药物,其中3款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更值得留意的是,咱们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AI药物审评标准的国家。这不仅意味着跟进,甚至可能是某种意义的“换道超车”。
AI是否会彻底颠覆制药业?现在下定论或许还太早。但它确实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这个行业的演进。也许不久的将来,制药就会变成一种“精准响应”——输入疾病类型与患者数据,输出定制治疗方案。
尽管仍有诸多挑战亟待解决,但能够期待的是,以往那种“十年磨一剑”的等药模式,或许很快便会成为历史。
最后值得一提:哈萨比斯说Isomorphic Labs有潜力成为千亿美元级公司——看来,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