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小伙伴,如果我说有一块黄金,被加热到太阳表面三倍多的温度后,居然还没化成液体,反而硬扛住了“物理界终极死亡线”,甚至顺手把教科书里的经典理论彻底掀翻——你是不是觉得我在胡说八道?但这事儿还真就在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里发生了。一群科学家用比“眨眼快万亿倍”的激光轰击黄金,结果测出了让整个学界直呼“这不可能”的数据……
还记得初中物理课上老师信誓旦旦地说“固体超过熔点必融化”吗?最近,这个铁律被黄金“打脸”了。一支跨国研究团队把黄金加热到18726摄氏度(约1.9万开尔文),超过其熔点14倍多,它却依然保持固态晶体结构!更离谱的是,这个温度直接冲破了理论预言的“熵灾变临界点”——一个被写进教材四十多年、认为固体稳定性必崩盘的温度极限。
“暖稠密物质”:科学界的测温黑洞
要理解这次突破多震撼,得先知道科学家平时有多头疼。宇宙中充斥着一种叫“暖稠密物质”的状态,比如恒星内部的等离子体、核聚变反应堆的核心,或者巨行星被压扁的内核。这些物质动不动就飙到几十万摄氏度,但它们的温度却成了世纪难题。“我们早就能测密度、压强,可温度始终靠猜!”SLAC的科学家鲍勃·纳格勒吐槽道,“模型误差大得能跑飞船,卡在这问题上几十年了。”
为啥测温这么难?传统方法得靠间接推算:先观测物质发光颜色或膨胀速度,再套用复杂理论模型反推温度。但极端条件下模型本身可能失效,结果就是论文里的温度数据总带着“大概、可能、误差±50%”的免责声明。
X射线“原子测速仪”:给高温物质做CT
转机来自SLAC的“极端条件物质”实验装置。团队祭出两大神器:先是激光器瞬间将黄金薄膜加热到数万摄氏度,紧接着用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生成的超亮X射线扫描样品。这波操作堪比给原子安了“超速摄像头”——X射线碰上高速振动的金原子后,频率会发生细微偏移,通过分析偏移量就能直接算出原子运动速度,而速度正是温度的本质体现!
这种名为“高分辨率非弹性X射线散射”的技术,终于让科学家能像交警测速一样直接读取原子温度,误差从“猜谜级”提升到“毫米级”。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内华达大学副教授汤姆·怀特形容:“以前我们只能透过毛玻璃看模糊影子,现在终于能高清直播原子蹦迪现场了。”
熵灾变:固体稳定性的“死刑判决书”
高潮来了:当团队把数据输入电脑,所有人都懵了。黄金在被加热到熔点(1337开尔文)的14倍时,晶体结构依然稳如泰山。而根据1988年费希特和约翰逊提出的“熵灾变”理论,固体最多只能被加热到熔点3倍左右——此时晶体内部混乱度会达到液态水平,相当于被物理定律宣判“死刑”。
熵灾变就像一场“固体版狼人杀”:正常情况下,固体内部原子排列整齐(低熵),液体原子乱窜(高熵)。当固体被加热到临界点,两者的混乱度持平,固体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必须融化。但现实中,固体往往没等到这个极限温度就因表面熔化或缺陷扩散而崩坏,所以熵灾变一直活在理论中,从未被实验验证。
超快加热:给黄金开“物理外挂”
黄金凭什么能“卡BUG”?秘诀就俩字:快! 团队用万亿分之一秒的激光脉冲加热,黄金内部的原子还没反应过来就被“锁”在晶体格子里。纳格勒打了个比方:“就像用喷枪瞬间烤冰淇淋球——表面还没化,内部已经烫透了。” 同时,超快加热让材料来不及膨胀,原子被高压“钉”在原位,想变成液体都没空间折腾。
更妙的是,这种操作恰好绕过了所有导致早期熔化的“猪队友”:表面熔化?时间不够!缺陷生成?原子还没位移!结果黄金直接在熵灾变临界线上演了一波“仰卧起坐”,把理论预测甩在身后。
颠覆性发现:教科书得重写了
这场实验不仅打破了熵灾变的神话,还顺手解决了历史悬案。纳格勒透露,过去可能早有团队无意中跨过这个极限,但苦于没有测量技术,“证据不足,只能当巧合处理”。现在有了原子级测温术,科学家终于能理直气壮地说:固体比想象中坚挺得多!
技术的潜力远不止“打脸经典”。团队已经用新方法测量模拟行星内部的高压物质,未来还将用于可控核聚变研究——毕竟聚变燃料靶丸的温度测量误差降低1%,可能意味着能量产出翻倍。从地核到恒星,从实验室到宇宙,人类终于有了一把精准的“极端物质温度尺”。
所以下次听到“物理定律不可违背”时,或许可以笑着补充一句:“除非实验数据够硬核。” 这场黄金与熵增的终极对决,与其说是理论的失败,不如说是科学精神的胜利——每当人类以为触碰到宇宙规则的天花板时,总有一群“头铁”的科学家带着更精密的仪器,试图把天花板捅个窟窿。顺便说一句,那块经历地狱级烧烤的黄金……其实在实验结束的万亿分之一秒后就气化了,深藏功与名。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