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科技] 给AI一颗“活”的心:法国混合内存芯片终结边缘计算精分时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家那个号称智能的门铃,是不是总在系统更新后就把快递小哥给忘了?这种人工智能的“间歇性失忆”,恰恰暴露了当下边缘计算的致命伤:设备们空有智商,却少了点“记性”。但现在,一帮法国工程师可能找到了解药——他们绕开了在旧架构里修修补补的老路,直接给AI芯片造了颗能“边走边学”的强大心脏。

如果你觉得手机、智能手表这些设备已经挺“聪明”了,那可能是个美丽的误会。绝大多数时候,它们只是在执行预设好的指令(也就是​​推理​​),真正的“学习”和“成长”这个艰苦过程,往往发生在遥远的云端数据中心。设备需要学会新技能?比如认识一个新的手势,或者适应一种新的噪音环境?通常的做法是:把数据打包上传到云端,用庞大的计算集群训练好新模型,再下载回来。这个过程,耗电、耗时、有延迟,还涉及隐私风险。

说白了,以前的终端AI,像个离不开家教的学生,每学一点新知识,都得跑回云端去查资料。而法国国家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室(CEA-Leti)携手多家科研机构打造的这款​​混合内存芯片​​,目标就是让终端设备“毕业”,成为一个能自主学习的真正学霸。

那么,问题到底卡在哪了?​​
答案出在最基础的硬件——​​内存​​上。

AI的运行离不开“权重”,可以理解为神经网络的记忆强度。无论是学习还是推理,本质都是对这些权重的操作。

推理​​:需要快速、低功耗地​​读取​​权重,就像开卷考试,答案得随查随有。
​​学习​​:则需要频繁、精确地​​更新​​权重,好比在笔记本上演算涂改,字迹不能糊,本子还得耐擦。

尴尬的是,现有的主流内存技术,在这方面都有点“偏科”:

忆阻器​​:擅长推理。它能以模拟信号的形式存储权重,进行高效的乘加运算,特别省电。但它的“笔”不够细,进行微小、精确的权重更新时比较吃力,而且频繁擦写会影响寿命。
​​铁电电容​​:擅长学习。它能像开关一样,快速、低能耗地进行数字式的精确写入,非常耐用。但它的“记性”不好,每次读取数据都会破坏原有状态,导致它根本无法胜任需要反复读取的推理任务。

这就把硬件设计师逼入了死角:要么选忆阻器,让设备做个只会“死记硬背”的推理机器,学习任务丢给云端;要么选铁电电容,勉强能学习,但推理性能一塌糊涂。边缘AI的智能,因此被“焊死”在了一个尴尬的水平线上。

法国团队的“神来之笔”:让内存拥有“双重人格”​​
与其二选一,为何不创造一个能随时切换身份的“全能型选手”?法国团队的突破性思路在于:​​融合​​。

他们不再纠结于寻找一种“万金油”材料,而是采用了一种巧妙的“搭积木”方式,在单一芯片上,将铁电电容和忆阻器的特性​​集成​​在了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混合内存单元​​。
这个“积木”是怎么搭的呢?关键在于一种特殊的材料——​​硅掺杂的氧化铪​​,并辅以钛清除层。通过精妙的半导体工艺,他们让同一个物理结构,在不同的电信号激励下,展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

当需要​​学习​​,进行高精度权重更新时,它就切换到​​铁电电容​​模式,像一位严谨的会计师,用数字方式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每一个微小的调整。
当需要​​推理​​,进行高速低功耗计算时,它就切换到​​忆阻器​​模式,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凭借模拟信号的特性快速给出答案。

论文第一作者Michele Martemucci解释道:“这就像是给AI配备了两个笔记本:一个草稿本(铁电电容)用于精细演算,一个速记本(忆阻器)用于快速答题。我们定期将草稿本上的关键结论誊写到速记本上,从而保证了效率和精度的统一。”

更妙的是,两种状态之间的数据转换,他们设计了一种无需传统数模转换器(DAC)的直接传输机制,进一步简化了电路,降低了能耗。

这意味着什么?未来可能这样被改变​​
这项技术的成功验证,意味着边缘设备“终身学习”的门槛被大幅降低。一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场景,正变得触手可及:

真正的自动驾驶​​:你的汽车在行驶中首次遇到某种罕见的团雾,它不仅能识别出危险,还能立刻从这次经历中学习,更新自己的决策模型。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反应会更迅速、更可靠,而无需等待下一个OTA更新包。

​​个性化的医疗监护​​:植入式或可穿戴的健康设备,能持续学习使用者独特的生理信号模式。它能分辨出对你而言,什么样的心率波动是运动后的正常现象,什么样的波动是异常前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一策”。

​​聪明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线上的质检摄像头,能在发现一种从未见过的瑕疵类型时,当场就学会识别它,并立刻应用到后续的检测中,实现零延迟的质量控制闭环。

这项研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还因为它基于成熟的130纳米CMOS工艺。这代表着它并非停留在纸面的“空气科技”,而是具备大规模量产潜力的实用技术。当成本降下来后,我们身边的无数普通设备,都有可能获得这种“越用越聪明”的能力。

当然,从实验室的芯片阵列到装进我们手机里的处理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如何优化两种状态切换的能耗与延迟,如何确保长期运行的稳定性等。但毫无疑问,法国团队的这项工作是奠基性的。它没有沿着老路试图去打磨一把更快的“锤子”,而是重新思考了整个“木工活”的流程,最终造出了一套兼具刨子的精细和斧头的高效的“超级工具。边缘计算的赛场,因为这颗“活”的心脏,或许才刚刚吹响真正竞赛的哨声。

注:这项突破性研究已于2025年9月23日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 ​​《自然·电子学》(Nature Electronics)​​ 上。论文标题为《一种适用于训练和推理的铁电-忆阻器存储器》(A ferroelectric–memristor memory for both training and inference),由来自法国CEA-Leti、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CEA-List、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等机构的科学家团队共同完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9-27 19:19 , Processed in 2.168404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