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哈,最近芯片圈简直像在玩一场“谁先眨眼谁就输”的游戏。就在台积电和三星还在为2纳米工艺埋头苦干的时候,英特尔冷不丁扔出一个消息:他们家新一代Panther Lake处理器已经在亚利桑那州的Fab 52工厂进入大规模量产了,用的正是自家最新的18A制程。这波操作简直像在说:“兄弟们,2纳米级的赛道,我先跑为敬!”
先跑不一定能笑到最后
虽然英特尔这次抢了个首发,但懂行的都知道,芯片这行光抢跑没用。你现在去问任何一家手机厂商或者芯片设计公司,他们最关心的根本不是谁家先开发布会,而是你这个18A工艺的良品率能不能稳住,生产成本能不能控住,还有最关键的是不是只能在CPU上玩玩。虽然英特尔晒过一些缺陷密度改善的数据,但真正的硬指标比如功耗、频率这些关键参数还藏着掖着。所以啊,这批最早下线的Panther Lake芯片,到底是个花架子还是真能打,还得等拿到实物测试才知道。
18A工艺的黑科技在哪里
说到这个18A工艺,确实有点东西。它带来了两个颠覆性的设计:一个是叫RibbonFET的全环绕栅极晶体管,另一个是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你可以把这个RibbonFET想象成把原来的立体停车场改成了平面车库,把电子通道从竖着的鳍片变成水平铺开的硅纳米带。这样做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电子跑得更稳,漏电更少,而且晶体管的栅长还能再缩短5%到10%。英特尔说换成这个结构后,每个晶体管的功耗能降超过20%,这对手机、笔记本这些需要续航的设备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而PowerVia这个设计就更巧妙了,相当于给芯片来了个“前后分流”。把供电线路全部搬到芯片背面,正面专门留给信号线用。这样既解决了供电线路和信号线打架的问题,又让电源路径变短,在高频率工作时电压更稳定。这两项技术叠加起来,既省电又给设计师更多发挥空间,可以说是近五年芯片设计最大的改动之一。
模块化设计才是未来趋势
不过芯片设计得再厉害,最后能不能成还要看封装技术。Panther Lake这次用上了Foveros-S 2.5D封装,芯片之间的连接间距只有36微米,比头发丝还细。这种设计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它把计算单元、显卡单元和各种控制模块像搭积木一样拼在一起。不同的芯片块可以用最适合的工艺来做,比如Panther Lake里,计算单元用英特尔18A,大型显卡单元用台积电N3E,小型显卡单元用英特尔3,平台控制器又交给台积电N6。这种“混搭风”既保证了性能,又控制了成本,还能让各个模块独立升级。
英特尔要的不仅是技术领先
对英特尔来说,Panther Lake和18A工艺是他们向市场证明自己还在牌桌上的关键一搏。毕竟在代工市场,台积电的N2工艺在晶体管密度上看着更漂亮,但英特尔坚持说他们的PowerVia技术提升了实际可用面积,在实际应用中能效表现会更突出。不过背面供电这个技术也确实会增加制造难度和成本,所以英特尔得证明这个投入是值得的,而且能推广到更多产品线上。
现在压力全在英特尔这边了。虽然抢了个首发,但台积电和三星的2纳米工艺都在后面紧追不舍。这场芯片工艺的马拉松,现在才跑到最精彩的阶段。你们觉得英特尔这次能靠18A工艺实现逆风翻盘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