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产品] 尼康那段黑历史:一款让粉丝脚趾抠地的相机,是怎么炼成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咱今天唠的这事儿,特别适合那种就爱看大厂“翻车”故事的朋友。您可坐稳了,时间拨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具体点,就是1960年那会儿。那时候,现在如雷贯耳的“尼康”,还顶着一个特别有年代感的名字,叫“日本光学工业”,听着就像个埋头搞科研的机构。它家刚靠着一款叫“尼康F”的单反相机,在专业圈子里混出了点名堂,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

但您得知道,这家公司的老本行,它的灵魂,归根结底是造镜头的。在那个年代,给高级单反用的“焦平面快门”制造起来那叫一个贵,成本居高不下。相比之下,另一种叫“镜间快门”的技术,虽然性能上可能没那么犀利,但它有个压倒性的优点——便宜啊!于是,尼康一拍脑门,得,咱也别跟成本死磕了,就走这条实惠路线,搞点能让普通老百姓也买得起的相机!

这想法挺美好,但现实却给了尼康结结实实一闷棍。它的第一次尝试,就是1960年推出的Nikkorex 35。这是一台结构很基础的相机:固定镜头、使用镜间快门,目标直指业余摄影爱好者市场。可问题来了,尼康自己当时并没有现成的生产线来造这种相机,咋办呢?外包呗!他们找来了另一家相机公司Mamiya来代工生产。

这下可好,尴尬的局面开始了。这就好比一个精通满汉全席的特级厨师,把自家招牌菜的秘方交给了街角快餐店的小伙计,结果发现火候、刀工、调味全不是那个味儿。根据记载,这台由Mamiya代工的Nikkorex 35在设计上就毛病不断,成了个“麻烦精”。尼康的工程师们估计是急得跳脚,没少往Mamiya的生产线跑,试图手把手地教对方“这相机到底该怎么造”。但邪门的是,很多在尼康看来轻而易举、理所应当的工艺和标准,到了Mamiya那边却好像变得异常困难,两边就是对接不上频段。最后捣鼓出来的这台Nikkorex 35,其可靠性和用户体验可想而知,用“灾难”来形容并不为过。

眼瞅着初代产品扑街扑得这么彻底,尼康肯定不能就这么算了。到了1962年,他们推出了改良版,也就是Nikkorex 35/2。这个新版本虽然还是没有当时更高级相机才配的“实时复位反光镜”,但它搭载了一套挺不错的“指针匹配”曝光系统。您想象一下那个场景:取景器里能看到一根指针,您转动光圈环或者快门速度环,让两根指针重合,曝光就准确了,在当时还挺直观的。而且,它在相机取景器顶上开了个非常方便的测光窗,整个系统的动力来源是一块大大的“硒光电池”,不用额外装电池,放在当时算是挺先进的技术了。

更重要的是,这次尼康把相机内部的机械结构几乎重新设计了一遍,还换上了一个新的、由Seikosha制造的镜间快门。虽然还是找Mamiya代工,但这次的Nikkorex 35/2确实成为了一台可靠得多的相机,而且配的那颗50mm f/2.5镜头素质也相当出色。再加上机身造型变得圆润现代了些,按理说该打个翻身仗了吧?然而并没有。初代Nikkorex 35留下的坏名声实在太根深蒂固了,就像一家曾经吃出过问题的餐馆,就算你后厨全换、重新装修,老顾客们还是心有余悸,销量那叫一个惨淡。

尼康一看,这不行啊,得整点更吸引眼球的活儿。于是到了1963年,他们给Nikkorex 35/2换了个镜头,摇身一变,成了Nikkorex Zoom 35。这款相机最大的噱头,就是搭载了尼康自家的一颗43~86mm f/3.5变焦镜头。尼康当时可能指望着这颗镜头能“革命性”地改变摄影玩法。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因为成本限制,这颗镜头的设计师Higuchi Takashi已经把镜片数量压缩到了最低限度,一切都是为了控制价格和缩小体积。这种极致的压缩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咱们客气点说,它的成像质量有点对不起消费者,拍出来的东西常常是软趴趴、雾蒙蒙的。江湖上有种传闻,说日本光学工业(尼康)之所以先把这颗镜头用在固定镜头的相机上,是为了先试探一下市场反应,或者说,在他们解决大规模生产这种具有独立移动镜组镜头的“小毛病”期间,先降低一下市场的期待值。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要稳定量产这种结构的镜头,难度系数可不是一般的高。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尼康干脆把这颗从Nikkorex Zoom 35上历练过的zoom镜头单独拿出来,命名为43-86mm f/3.5 Zoom-Nikkor,作为一支可更换镜头,适配他们高端的尼康F单反和Nikkorex F单反。这支镜头在历史上的意义,压根不在于它的光学素质有多好(事实上,它绝对是“史上最差镜头”称号的有力竞争者),而在于它便宜、量又足。正是这种廉价和易得性,第一次让变焦镜头在35mm摄影领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让更多普通玩家也能体验一下变焦的乐趣,尽管画质可能有点感人。

时间走到1964年9月,Nikkorex Auto-35登场,这成了Nikkorex固定镜头相机系列的绝唱。这次尼康看来是下了血本想要挽回颜面:机身设计得那叫一个漂亮流畅,圆润饱满,搭载了一颗超级出色的Nikkor-H 48mm f/2镜头。更关键的是,它终于用上了高大上的五棱镜取景器(取代了之前那个反射镜式的简陋结构),并且配备了快速复位反光镜。这真的是一台好得多的相机了。但是,一切都太晚了,这点改进也太微不足道了。市场的耐心已经被耗尽,这台最后的Nikkorex固定镜头相机生产到1967年,便黯然退场。

所以您看,即便是尼康这样的光学巨擘,在开拓新市场时也走过这么一段弯弯绕绕、尴尬不断的“黑历史”。这段往事最有趣的地方在于,那款备受诟病的镜头,却阴差阳错地普及了变焦技术。商业和技术的发展,有时候就是这么不按常理出牌,充满了意外的转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11-4 00:51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