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哈伯法生产每吨氨释放2.4吨二氧化碳的魔咒,正在被来自西非马里的地质启示打破。受当地天然氢泉启发,材料科学家伊温蒂姆·阿巴特团队构建了由富铁矿物、氮增强水与铜催化剂组成的反应系统。在300摄氏度高温环境(相当于地下数千米地热条件)中,橄榄岩与含氮水发生链式反应,每吨岩石可产出1.8公斤纯净氨——整个过程完全摆脱化石燃料依赖。 "地球本身就是最古老的化工厂。"阿巴特教授解释其技术原理时,展示了实验室中的地质反应模拟装置。当含氮水注入人造富铁矿层,铁元素作为电子供体将水分解产氢,随即氢氮在铜催化下合成氨分子。该过程不仅规避了传统工艺中甲烷重整的碳足迹,更巧妙利用地热替代外部能源输入。 这项突破性研究正值全球绿氨产业爆发前夜:丹麦5千吨级风光制氨厂已投运,挪威氨动力集装箱船计划2026年首航,氨能重卡、拖拉机相继问世。MIT技术若实现商业化,或将开辟第三条技术路线——美国地质调查局专家杰弗里·埃利斯评价:"将地质过程工程化的思路极具颠覆性,尽管规模化应用仍需攻克地下流体管控等难题。" 研究团队已为这项"地下合成术"申请专利,并计划未来两年开展实地验证。更富想象力的是,阿巴特透露可利用污水处理中的富氮废水作为原料,实现"变废为宝"的双重环保效益。随着MIT加入战局,绿色氨能源竞赛进入多维技术路线并进的新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