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 精密测量用1mA、10mA、100mA恒流源
前言
顾名思义,恒流源就是恒定电流输出的电流源,也就是无论负载如何变化,或者其它因素如何变化,输出电流都保持恒定的意思。
当然,这是个理想情况,实际上恒流源也都有自己的最大输出电压,外接因素变化都需要有个范围,而实际与理想的差异,往往就决定了恒流源的指标:
1、恒定电流范围:固定的还是可调的,最大输出电流是多少。
2、输出电压范围:比如是否从0电压输出就可以恒流,最大输出电压。
3、输出动态阻抗:即输出电压改变后,电流变化多少。
4、温度系数:温度每度改变,恒流电流变化%多少或者多少个ppm。
5、噪声:本底噪声、相对噪声都是多大的。
6、长期稳定性:也就是恒流电流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基准恒流源或计量用的对这点要求较高。
7、设置的准确性。
恒流源的用途,可以是信号级别的,提供恒定电流的激励,也可以是电源级别的,在负载变化时提供恒定电流。
从恒流源的原理上看,电流很难自己独立产生,的确有一些器件是电流型的例如恒流二极管,但特性很差。
因此,好一些的电流都是要根据电压和电阻来产生,公式就是I=V/R,而电压和电阻都有很精密的元器件。
这样,从理论上说,一个精密的电压和一个精密的电阻,就能确定一个精密的电流;同时,这个电流的各项指标,例如温漂、噪声等,直接取决于这个电压和电阻,计算方法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两个直角边的关系,当然还要加上运放的特性(如果有的话)。对于变化的恒流源,很可能是用电阻在大范围内变化(换档),而用电压的变化来小范围调整。对于固定的恒流源,这个电阻可能不是一个,需要匹配。这样,无论一个恒流源的电路多么复杂,总会至少有一个基准电压,至少有一个电阻,决定了这个恒流源的大小。电压可以写成Vref,电阻可以写成Rs,这里的s就是sample的意思,Rs就是采样电阻,因此可以有: Is = Vref / Rs
恒流源的具体实现方法,有好多电路,例如:
1、二端恒流器件。例如恒流二极管,加上电压后,只要超过一定值,电压基本恒定,这样就可以简单的用电源/电池实现恒流。二端恒流器件有简单的参数型(例如白炽灯泡曾经被作为恒流),而现代更多是采用场效应管、有源器件来做。
2、浮动电压基准型。用一个运放加一个稳压管,可以方便的实现恒流。而若采用类似LM385-1.2这样的特性不错的稳压管,就非常方便。尽管这个电路基准悬浮,但负载是接地的。
3、浮动负载压控型。压控恒流有时很好用,方便调节,控制电压可以由DAC来产生。用一个运放加一个采样电阻就可以实现,但负载是浮动的,所以应用面会受到限制。
4、采用运放+三极管(或JFET、MOS)的压控恒流源。这是经典的电路,简单而高性能,但输出是共源不共地的。用MOS管的话输入电容大容易振荡,用BJT的话Ib大影响精度,而JFET+BJT复合管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R2=10k选择不同的,可以改变运放稳态输出电压。R1就是电流采样电阻,输出电流 = Vin / R1。
有时为了让输出共地,要牺牲压控特性,把基准接到电源上去(实际从电源向下也是可以压控的,但难做),比较适合固定电流源:
5、只用运放的压控恒流源。这种电路比较复杂,但比较好用,因为控制电压和输出电流都是共地的。单运放的,主要是这种改型Howlland电路,原理上看是借鉴了差分放大器的,需要两对匹配电阻:
其中要求,R2/R1 = (R4+Rs) /R3,恒流电流为UI / Rs。
这个电路恒流原理证明如下:Ua=2Uc=2.00Ud
R3电流=(Ud-1)/100k=R4电流
Ub=Ud+99k*(Ud-1)/100k=1.99Ud-0.99
Ua-Ub=0.01Ud+0.99
因此Rs电流=0.01Ud/1k+0.99/1k
因此RL电流=Rs电流-R4电流:
=0.01Ud/1k+0.99/1k - (Ud-1)/100k
=100/100k=1mA
这个1mA电流与负载电阻RL无关。
但经常被使用的是双运放的改进型,特点是可以方便的、大范围的换档改变电流:
影响恒流源精度的因素
1、 Vref的长期稳定性、温漂、噪声等指标,直接影响恒流源。例如Vref的噪声是1ppm,那么恒流源的噪声也至少是1ppm。
2、Rs的长期稳定性、温漂,直接影响恒流源。例如Rs的温漂是1ppm/K,那么恒流源的温漂也至少是1ppm/K。这里没有谈到电阻的噪声,因为在大多数场合,电阻的噪声都非常小,可以忽略。
3、如果原始Vref比较大,必须分压后才与Rs对比,那么分压电阻的长期稳定性、温漂,也会直接影响恒流源。分压后的公式是:
Vs=Vref×R2/(R1+R2)
其中Vs=Is×Rs,Is就是恒流源的电流。
4、运放的Vos,即失调电压,包括Vos的长期稳定性和温漂,是直接叠加到Vs上去的。例如在Is=10mA、Rs =100欧的场合下,Vs=1V,那么Vos只要变动1uV,就对输出有1ppm的影响。
5、运放的噪声,也是是直接叠加到Vs上去的,计算方法同上。
6、热电动势,也是是直接叠加到Vs上去的,计算方法同上。至于是哪里的热电动势对恒流有影响,那就是Rs、Vs、Vos这个封闭全之内的任何地点,比如下述几个恒流源的红线部分:
也就是说,热电动势的产生涉及了三个元件:Rs、Vs和Vos。Rs如果发热大,则管脚和内部的热电动势就会变得大起来,而运放和基准同样会产生热电动势的,尤其是在有发热、管脚为可伐合金的场合。在布线上,也要注意发热路径和对称性,并尽量采取均热、防风措施。
1mA恒流源的作用和要求
1mA恒流源,主要用在10k电阻的对比测试中。用高位表测试可能有两个缺陷,一个是10k测试大多用0.1mA,压降只有1V,这样热电动势和噪声就比较大;另一个是测试对比是与机内的电阻基准进行,这个基准一般比较差。而DIY 1mA恒流源,就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1mA在10k上为10mW,正好符合计量测试功率标准。
1mA恒流源另外一个用途是Pt100精密测温。Pt100的标准电流就是1mA,而温度是与阻值有精确的对应关系的。测试阻值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恒流源流过被测电阻来检测电压的,而为了精确测试阻值,1mA电流必须精确。常温下每度的温度变化相当于3850ppm,因此要精确到0.01度,就必须让恒流源误差小于38.5ppm了。
1mA恒流源的要求:
1、短稳好,即噪声低,一般不大于1ppm;
2、温漂有一定要求。由于是对比使用,要求不会很高,单宁也不宜大于2ppm/K;
3、年稳也有一定要求,短期用的可以不大于20ppm/a,做电流基准的要5ppm/a之内;
4、输出电压最高10.2V,这样才能满足10k电阻的要求;
5、可以接电感负载、电容负载。
1mA恒流源的基本电路
由于电流固定,性能要求高,同时最好简单,因此采用了前言中的电路4的改进型,也是很常见的、成熟的电路:
I1是1mA恒流二极管,尽管性能不是很好,但LT1021-7基准对这个很不挑剔。
运放要选择高精度的,使得Vos对基准的变化贡献小,而Ib也要选低的,1mA的1ppm就是1nA,所以选100pA内的比较保险。
Q1必须是P沟道的,由于功率小,用JFET即可。
C1和R3是消除可能感性负载振荡的,具体参数要视情况而定。
1mA恒流源的制作
先按照上面的电路搭焊一个,其中I1用1mA恒流管,7k电阻微调串联了个6欧电阻(照片为并联),MOS管用了P沟道的JFET。
1mA恒流源的的测试
首先简单测试,电源18V,总电流大约2.6mA。让输出的1mA流过SRX 10k标准电阻的电流引线,用34401A测试电压引线的开路电压(输入阻抗设置在>10G),测试了24小时,一直很稳定,变化几个ppm包含了表的。
精确的测试,要让1mA流过SR104-10k得到10V,再用2×2开关+3458A对比4910-10V,A测试上电过程、短稳和日稳。
10mA恒流源的作用和要求
10mA主要用来测试100欧电阻,每个电阻压降1V,功率10mW,可以多个串联,切换对比。由于10mA不大不小,采样电压1V也很适中,因此适合制作标准电流,那样对长稳要求就更高了。
10mA恒流源的基本电路
基本参考1mA的电路,但基准若直接使用,耗散达到7V*10mA=70mW,比较大了。除非采用较大功率的700欧电阻以利于散热,否则就要把基准分压了。
分压可以考虑:
2:1得到3.5V,采样电阻阻值350欧、功率35mW
5:1分压得到1.4V,采样电阻组织140欧、功率14mW
7:1分压得到1.0V,采样电阻组织100欧、功率10mW
这最后一个所用电阻阻值好,但7:1分压也同样重要,这个分压系数不太好找。一种办法是统计分压,即采用7个2k电阻串联。
电源电压的选择,最低10V即可,只要能提供给7V的基准可靠供电。至于输出电压,有5.5V就可以让5个100欧串联使用(每个1V),而剩余的4.5V可以让MOS管吃掉1V,另外3.5V就是分压后的基准最大值。
10mA恒流电路,比较容易出结果,值得折腾几个不同侧面要求的:
1、快速预热版。快速预热,主要用在移动电流源或电池供电的恒流源上。
快速预热甚至无需预热,很快就可以工作,后续电流变化很小。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元件必须低耗电,比如采样电阻100欧/10mW,基准和运放用低耗电的,电源电压要低。
2、低噪声版。低噪声版,主要用在对比测试,而不是绝对测试上。
要噪声低,必须基准是低噪声的,比如MAX6350。最好的基准是LT1000或者263/LTFLU;最好不分压,直接用5V或7V。尽管采样电阻功耗大一些(50mW和70mW),但给运放的压力小;最后,运放要选低噪声的。
3、低温漂、高稳定版。也就是高精度版,主要用做电流基准。
要想高精度,首先要有低噪声做保证。基准必须低温漂、高稳定,首选LT1000或者263/LTFLU;分压电阻也必须低温漂、高稳定,需要金封金属箔;采样电阻最关键,也需要用金封金属箔。
如果不怕采样电阻功率大,可以不分压,直接用原始的5V或7V基准,采样电阻做好散热。
10mA恒流源的制作与测试
低压方案:电源电压3.3V-4.2V,基准2.5V,无分压,采样电阻250欧,功耗25mW。
高压方案1:电源电压9.9V-12.9V,基准7V,2:1分压,采样电阻350欧,功耗35mW。
高压方案2:电源电压9.9V-12.9V,基准7V,无分压,采样电阻700欧,功耗70mW。
100mA恒流源的作用与要求
100mA主要用来测试对比1欧电阻,每个电阻压降0.1V,功率10mW,可以多个串联,切换对比。
1欧是电阻的单位,而1欧实物电也是最稳定、最好的。但是,1欧很小,难于用万用表进行精确测试,而采用DCC或专用电阻桥的方式也超出了一般业余爱好这的能力。
而采用外部100mA恒流源的方式,可以超过大多数万用表的10mA的测试电流,用0.1V档或者0.2V档多次测试对比电压,有望把1欧电阻对比到1ppm之内。类似,对100mA恒流源的要求是:
1、短稳好,即噪声低,不大于5ppm;
2、温漂不大于5ppm/K;
3、年稳不做要求;
4、输出电压最高1.2V,这样可以串联最多10个1欧电阻进行测试;
5、可以接电感负载、电容负载。
100mA恒流源的基本电路
左边是电源,充电插座通过防反二极管给三节串联锂电充电,运行时电池供电。
开关J1平时断开,测试时闭合给整个电路供电,R5给LED指示发光电流。
I1是恒流二极管,给7V基准提供恒定电流,通过R2和R3分压后作为采样对比基准,由精密运放跟踪采样电阻上的电压,驱动MOS管,使得与基准保持一致。
二极管D2是让运放的共模电压降低下来,否则需要轨轨运放。
绿色三根线靠在一起,是一根双屏蔽线,红色虚框为一个放在电流源外部的引线加粗部分(发热),这两根线形成电流输出的接口。
调整管采用PMOS功率管(PMOS增强型),耗散要有1W附近。
运放除了采用LT1012外还有别的选择,参见下面详细描述。
C和R4,是一个缓冲器,用来防止接入感性负载而振荡(有些1欧电阻是有感绕制)。C1要选择漏电小、介质吸收小的薄膜电容,具体容值要试验确定,R4也一样。
要注意一点,采样电阻一定要用4线的接法。电路图上靠右边的两条线是电流线,左边的两条是电压线。
输出电流公式:
输出电流 = R1电流 ± Ib ± Ig ± Irc
其中Ib为运放的偏置电流,Ig为MOS管漏电流,Irc为1uF电容漏电流。由于输出电流有100mA,因此只要这三个电流均不大于10nA,就可以排除其影响。
R1电流=R1电压/R1
R1就是采样电阻,其变动直接影响输出。R1可以选择2欧到10欧之间。R1太小则压降小,Vos的影响就大(见下),运放的噪音影响也大。R1如果太大,则功耗增大,温漂大、预热时间长、引起的热电动势变大、对流加大引起短稳变差。因此,选择R1的时候,除了温漂要小以外,体积要大并加上适当的散热片,以便减少内外温差。如图7R耗散70mW,不加散热片的场合内部温升有3度,因此若温漂为1ppm/K,对开机变化的贡献也会有3ppm了。
R1电压=R2与R3分压电压 ± Vos
Vos就是运放的失调电压,由于分压电压至少200mV,因此Vos的变动要不大于0.2uV就可以让影响<1ppm,因此选择了0.2uV/K和0.3uV/Mo的LT1012。另外,运放的噪音也直接叠加到这个电压上,LT1012的为0.5uVpp,不算非常小。
如果供电电压7V以上,则可以选择如下运放:
1、0.3uVpp的LT1001、LT1010或者AD707,耗电从0.4mA增大到1.6mA。
2、噪声更低的运放也有,尽管Ib偏大,但用在100mA的这个电路里问题不大,例如
3、还有OPA227,噪声0.09uVpp,10nA的最大Ib也就影响0.1ppm,但耗电3.7mA,Vcm和输出也大。
4、另外有0.22uVpp噪声的OPA277,耗电0.8mA不算大。
R2与R3的分压 = U2电压 × R3 / (R2 + R3)
可以看出,U2的电压直接影响输出,而R2和R3的影响也一样是直接的。为了保证短稳,R2和R2要用优质塑封金属箔。
U2的电压:由于电流源的输出要共地,因此此处要采用负压方式,而最常见的负压产生就是利用shunt模式(2端使用)。为了保证噪声等指标,必须用Zener而不能用带隙,Zener都是7V的为多,所以供电电压就降不下来。
100mA恒流源的另外一个电路,是低压供电的,采用带隙做基准,即1.25V基准,6:1分压后成为0.2V,采样电阻用2欧(耗散20mW)。运放仍然用LT1012(可以2.5V下使用,很难找到类似的运放了)。驱动采用JFET+BJT复合管,这样算下来,如果输出1.1V的话(适合10个1欧同时测试),最低可以用3.0V电压供电,好处是发热小,可以用1节锂电。其中D2是给运放提供适当的共模电压,否则因为R1的压降小,必须用轨输入的运放了。

100mA低压恒流源的制作与测试
同样,先搭接了一个简易的,用了下述低压方案:
采样电阻用了2.5欧的VHP-4,这样功耗为25mW。
与前一帖的电路比,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部分,只是分压电阻因为要调整到比较精确的100mA,用了4只。
装好后,并没有一次成功,原因是JFET管的Vp较大,造成运放不能输出到应有的高电位,而是在低电位上被钳住,电流过流。在PNP管子的be结上并联了一个500欧的电阻后,使得JFET工作电流加大,就好用了。实测一下各工作电压值,基本上就是上述电路仿真时的值,误差不超过0.1V。把电源电压加大到5V,输出几乎看不出变化。
100mA不宜用高位表的电流档测试,因为所有表的电流档指标都不高,里面不可能装进去高精度、大体积的电流采样电阻。
所以,测试采用外部采样(I-V)转换的方式。
采样电阻用了一只有出生证、10欧的国产BZ3,标定阻值9.99999欧:
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主要是没有装壳,受空气波动影响较大。其中LM385-1.2的基准温漂很大,手一摸就能跑上百个ppm,毕竟这基准的温漂指标典型值是50ppm/K的(最大可能达到150ppm/K)。可以看到,末位有几个字(几ppm)的变化,3V下耗电100.8mA,其中0.8就是电路总体耗电,另100mA是有用的输出。如果这个恒流源装壳,要给定级的话,0.01级肯定是没戏,但大概可以达到0.05级。
这个试验性恒流源的特点:
简单、低压供电、性能一般、输出电压不大。
低压恒流源的改进,主要从改进基准入手。
经过测试,上述低压方案效果不太好。为了能在1节锂电的前提下做成尽量高精度的,重新设计电路如下:
1、基准选择2.5V的AD780B-2.5V。尽管仍然是带隙的,但为高精度带隙的,温漂<3ppm/K,噪声也只有3uVpp,即1.2ppm-pp,也就是大约0.24ppm rms。这是能找到的最好的低压基准了。其余类似的例如LT1019A-2.5、AD680、ADR431,都不如这个。此基准还可以用二端模式,也是其它基准所不具备的,因此可以工作在3V下。另外,此基准还可以输出代表温度的电压信号,可以用做温漂补偿。
2、二端模式工作需要一个低压恒流源。这个是关键,没有什么简单的办法,只能采用IC内部常用的镜像恒流源电路,做1:5放大,得到1.5mA,电压可以低达0.2V,因此在低达3.0V的电源下运行也没有问题。
3、运放仍然选择LT1012,其它很难替代。还有一个LT1677,噪声低,但耗电大一些。
4、采样电阻用了6欧(实际是8欧与25欧并联),这样压降为0.6V,大了一些,功耗为60mW,但由于VHP-4温漂小,两个电阻分担,也问题不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0.6V直接就是LT1012的最小共模输入电压,只需要R4象征性的继续提升0.05V即可(实际R4=0R47)。
5、基准分压电阻也要相应变化,实际上选了三只Vishay塑封金属箔(2.5k、7.5k、50k)。另外,R7=1k是调整电阻,权重只有不到1/20000,因此可以采用常规的可调电阻。
这次采用了万能板,装好后的样子(电池是两节18650并联):
两个外置管也封了起来
装壳后的样子(当时只装了一节电池),外部包括开关、LED指示、2根输出线
用BZ3-10欧做电压采样、HP34401A做电压测试,初步测试结果,短稳比较满意。用3458A测试,发现情况不是很好,归一化显示后(每格1ppm),恒流源在缓慢变化:

为了弄清原因所在,用扫描器多探针放到内部测试:

显然,基准没有问题,但分压后的电压与采样电压变化很大,这个插值就是Vos,变化这么大无非就是运放的问题了。一个是共模电压不够,再一个是运放本身不好。把VHP4-8R改成10R,R4=1R改成1.5R,同时换了运放,结果:

最后的电路图:

100mA高性能恒流源的制作与测试
上述低压100mA恒流源,由于采用1节锂电低压供电,在基准和运放的选择上都受到限制,造成性能不是很理想。为了提高性能,必须采用更高的电压,使得基准可以用Zener,电压高也可以更对电压的变化不敏感。实际制作时,可能要有所侧重,因此可以采取下述三个方式之一: 1、低噪声型。前面低压恒流,LT1012噪声是0.5uVpp也就是0.1uVrms=0.1ppm,而AD780的噪声是3uVpp也就是0.5uVrms也就是0.2ppm,合成后就是0.22ppm了,再加上3458A的噪声,得到0.26ppm已经是不错了。
要想进一步减少噪声,首先基准要选好的,比如MAX6350与AD780同为3uVpp噪声,但电压为2倍因此实际为为0.1ppm。如果用LT1000,7V下为1.2uVpp即0.22uVrms也就是0.03ppm;假设采样电阻上的电压为1V,其0.03ppm为0.03uVrms=0.15uVpp,因此运放一定要选择峰峰不大于0.15uVpp的,这样才能让运放的噪声小于基准的。 如果分压<1V则对运放的要求更高。这样的运放可以选LT1007、AD8675、OPA227、OP27等。另外要注意,运放的Ib也不能太大了,否则因为Ib变化多端(随温度、随电源电压、随共模电压),会在分压电阻上产生变化的压降。
2、低温漂型。基准用LM399,分压电阻严格匹配,采样电阻精心挑选。
3、高稳定型。基准用LT1000,分压用金封金属箔,采样电阻用VHP4。
100mA恒流源的应用

如图,四个1欧标准电阻串联接到100mA恒流源上,其中一个是基准,另三个是被对比者(可以有多个)。通过扫描开关分别轮流让高位表读取三个标称0.1V的电压,就可以得到对比结果。如果把被比较电阻放到冷热箱或恒温槽中,就可以测试温度系数。如果时隔1年再来对比,就可以得到长期稳定性。测试中,只要求100mA的短稳好,即在轮流一圈4次的测试中变化很小即可,至于这个100mA恒流源是否准确、温漂如何、长稳么怎样,都没有要求。得到测试数据后,每4个一组以第一个为基准,全部除上一个常数即可。
下图为测试结果:

其中,标准差分别是0.35ppm、0.36ppm和0.34ppm,这样,取100个数做平均值,对比的不确定度就能达到0.04ppm之内(σ=1)。如果对1000个测试值平均,在σ=3下,对比的不确定度仍然是0.04ppm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