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57|回复: 1

[车界] 保时捷玩转虚拟试驾:AI干掉120台原型车,电动卡宴提前半年上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车迷和科技控注意了!今天聊的这事儿,简直彻底颠覆了咱寻常百姓的想象力——保时捷在开发全新电动卡宴时,竟然让AI在虚拟世界里完成了整整120台原型车的测试任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德国工程师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在电脑里把新车开上了纽博格林赛道,开进了沙漠冰川,甚至模拟了全球各种极端路况。传统汽车制造业那种“造车必先砸钱造原型”的金科玉律,正在被算法和仿真技术悄然改写……

一、从“造真车”到“跑代码”,保时捷把开发流程玩出了新花样
汽车行业使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早期的CAD画图到碰撞测试仿真,几十年来车企一直在尝试用数字技术降低研发成本。但保时捷这一次的突破在于——他们完全跳过了“制造物理原型车”这个阶段,直接从数字模型跨入预生产环节。

按照传统流程,一款新车的开发要经历设计、原型制造、路测、改进、再制造的循环,光是用手工打造的测试车就可能达到上百台。每台车成本动辄数百万人民币,还要搭上数月甚至数年的测试时间。但保时捷研发负责人Michael Steiner博士表示:“ Cayenne电动版项目是我们首次从全车数字化测试直接进入预量产阶段。”

换句话说,工程师们在电脑里就完成了过去需要实车反复验证的绝大多数测试项目。虚拟车辆在设计阶段就开始“上路”了——虽然这条路只存在于服务器和显示屏中。

二、省下120台车+20%时间,背后是惊人的成本与效率红利
虽然保时捷没有公布具体节省了多少资金,但我们可以做个粗略估算:按照行业惯例,一台豪华品牌原型车的制造成本约为80-120万美元(包括定制零件、手工组装和专用设备)。120台车就意味着节省了接近1亿美元的直接成本。

更重要的是时间成本。传统车辆研发周期通常需要5-7年,而通过虚拟测试,保时捷将开发时间压缩了20%。也就是说,电动卡宴可能提前了一年多就进入量产阶段。这种效率提升在当今电动车市场竞争中具有战略意义——晚一步可能就错过了一个市场窗口。

三、虚拟测试不是“打游戏”,而是科学到极致的数字孪生
保时捷的虚拟测试可不是简单的3D建模动画。其精细程度令人惊叹:

纽博格林赛道测试完全还原了真实路面的每一处起伏和材质变化

轮胎滑移率、悬挂压缩行程、电机温度变化等数据全部实时采集分析

工程师可以随时调整数百个参数,比如将减震器阻尼调硬5%,然后立即看到圈速变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时捷专门开发了全新的测试台架,用来模拟电机、电池管理系统和充电系统在真实环境中的表现。工程师Marcus Junige透露:“我们的设备甚至可以模拟不同沥青路面和轮胎打滑情况。”这意味着,虚拟测试已经能够还原出车辆在极限状态下的真实表现。

四、AI主导测试,但人类仍是最终裁判
尽管虚拟测试强大,但保时捷并没有完全放弃实车测试。在预生产阶段,他们仍然制造了一批接近量产规格的车辆,进行了覆盖全球极端环境的实地测试:

在美国死亡谷50℃高温中进行热管理测试

在北欧-35℃极寒环境下检验电池性能

每台测试车平均行驶15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

这种“虚拟+实体”的双重验证体系,既利用了数字技术的高效性,又保留了实际路试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毕竟再先进的算法,也难以100%模拟出突然窜出的野生动物,或者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

五、背后的行业暗战:中西方电动车竞赛加速
保时捷此举背后,反映的是全球电动车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电动车品牌从设计到量产通常只需2-3年,而传统车企需要5-7年。这种速度差异正在迫使欧洲车企重构研发体系。

数字化仿真技术成为破局的关键。通过减少对物理原型车的依赖,车企可以:

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同时测试更多设计方案

降低开发成本

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这场研发效率的竞赛,可能会决定未来5年全球电动车市场的格局。

六、关于电动卡宴,你需要知道的硬核细节
基于保时捷公布的信息,电动版卡宴将有这些亮点:

基于800伏PPE平台开发(与电动Macan同平台,但轴距加长)

搭载108千瓦时电池组,WLTP续航达600公里

配备主动骑行悬挂系统(Porsche Active Ride)

特别调校的声浪模拟系统,在赛道模式下可发出类似V8发动机的轰鸣

提供三种动力版本:

标准版:400马力(约394hp)

S版:600马力(约592hp)

Turbo版:805马力(约794hp)

预计2025年冬季首次亮相,2026年初开始交付

当我们还在惊叹自动驾驶技术时,保时捷已经用AI改写了汽车研发的基本规则。从虚拟赛道到真实公路,从代码到量产车,这种转变正在重新定义“如何造一辆好车”。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车企告别“造百台试驾车”的笨重模式,转而拥抱“在服务器里飙车”的智能研发新时代。而作为消费者,我们或许能更快开上更好的电动车——毕竟,省下的那些研发成本和时间,最终都会反馈到产品和价格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姜还是老的辣,就是成本可能不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9-17 00:40 ,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