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那篇报道还挖了点内幕细节:这些协议可不是一拍脑袋就签的,是摩根大通(美国最大的银行,底气足)跟几家数据聚合商经过“数周拉锯战”才谈下来的。谈判桌上,双方都做了点让步:摩根大通最后点头同意的收费价格,比它一开始狮子大开口的要价“温柔”了一些(lower fee than initially proposed);反过来,作为交换,那些金融科技的“中间商”们也争取到了一些关于“数据请求怎么处理”方面的“小甜头”(concessions)。说白了,就是讨价还价,互相给台阶下。
这事儿背后,其实还有个大背景板杵在那儿——那就是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去年(2024年)在拜登政府时期推出的“开放银行”新规("open banking" rule)。这条规则的核心精神是啥?就是要给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之间的数据共享定个标准,目标是让咱们普通消费者能免费(at no cost)、自由地把自己的个人财务数据从一个服务商(比如银行)搬到另一个服务商(比如某个好用的理财APP)那儿去。理想很丰满,对吧?
但现实呢?银行们一听这规则,脸都绿了!为啥?因为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失去对宝贵客户数据的控制权,甚至可能损失潜在的“数据金矿”收益(potential losses)。所以银行们立马跳出来开喷,火力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你这规则威胁到消费者数据安全了!(risk consumer data security);第二,你CFPB管得太宽了,越权了!(overstepped the agency's authority)。银行们心里的小九九大概是:数据是我的,凭啥免费给别人用?
更有意思的是,这条规则本身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魔幻现实”剧情。就在今年(2025年)8月,CFPB又宣布要重新折腾(do-over)这套“开放银行”法规了。为啥突然要“回炉重造”?报道里提到,部分原因是受到了金融科技公司和加密货币创业者们公开施加的压力(public pressure)。这还没完!时间再往前倒,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当时的政府一开始是站在银行那边的,直接呼吁把这套规则整个儿废掉(scrap the regulations entirely),理由也是老调重弹:CFPB你越权了!你管的超出了法律给你的权限!(exceeded the agency's legal powers)。不过呢,特朗普政府后来(具体时间没说,但应该是在今年早些时候)又突然来了个“战术漂移”(changed tack),不再坚持彻底废除,而是改口说因为“市场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儿”(citing "recent events in the marketplace"),所以得重新考虑。这“最近的事儿”是啥?报道没明说,咱也不敢瞎猜,但肯定不是小事儿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