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之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查看: 52|回复: 0

[业界] 摩根大通开收“数据过路费” 金融圈上演“抢蛋糕”大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说了吗?华尔街老钱巨头摩根大通,刚刚给火了好几年的“数据免费午餐”时代,亲手拉下了电闸。

根据CNBC周五(11月14日)那篇报道(引用的是熟悉内情的消息人士),再加上路透社从摩根大通自家发言人德鲁·普萨泰里(Drew Pusateri)那儿挖到的官方说法,摩根大通已经和几家关键的数据“二道贩子”——哦不,是数据聚合商(Data Aggregators)——签了协议。签了谁呢?名单在这:Plaid、Yodlee、Morningstar(晨星)旗下的数据业务,还有Akoya。签的啥?核心就一条:以后这些聚合商再想通过第三方APP(比如你手机里那些帮你记账、管钱的软件)去摸摩根大通客户银行账户里的数据,不好意思,得给摩根大通交钱了!

这些数据聚合商是干嘛的?简单说,他们就是银行和那些花里胡哨的金融科技APP之间的“牵线搭桥人”。以前啊,这帮“中间商”从摩根大通这类银行手里拿客户账户数据,那叫一个“免费畅饮”,一分钱不用花!靠着这些免费数据,金融科技APP才能给你提供各种方便服务,比如帮你算算这个月钱花哪儿了(预算管理),或者直接帮你付账单(支付功能)。但这种“白嫖”模式,银行们(尤其是像摩根大通这样的巨头)早就憋了一肚子火:一来担心客户数据安全(毕竟数据是银行的命根子),二来觉得这太不公平了,凭啥我家的数据让你们拿去赚钱,我还得倒贴?这不合理啊!

现在,摩根大通终于把这“收费”的靴子给扔下来了。发言人普萨泰里同志(Drew Pusateri)对此事发表了一段挺有意思的感言,大意是:“自由市场它起作用了!跟我们这些聚合商和金融科技伙伴们进行了一番‘友好且富有成效’的唠嗑之后,我们终于达成了这些协议。这些协议呢,能让整个‘开放银行’(Open Banking)的生态更安全、更可持续——最重要的是,能让客户们继续放心、安全地用他们喜欢的金融产品。” 这话听着挺冠冕堂皇,但核心就俩字:收费!而且人家说了,这是为了“安全”和“可持续”,顺便还能让客户继续爽歪歪地用APP,理由找得相当充分。

CNBC那篇报道还挖了点内幕细节:这些协议可不是一拍脑袋就签的,是摩根大通(美国最大的银行,底气足)跟几家数据聚合商经过“数周拉锯战”才谈下来的。谈判桌上,双方都做了点让步:摩根大通最后点头同意的收费价格,比它一开始狮子大开口的要价“温柔”了一些(lower fee than initially proposed);反过来,作为交换,那些金融科技的“中间商”们也争取到了一些关于“数据请求怎么处理”方面的“小甜头”(concessions)。说白了,就是讨价还价,互相给台阶下。

这事儿背后,其实还有个大背景板杵在那儿——那就是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去年(2024年)在拜登政府时期推出的“开放银行”新规("open banking" rule)。这条规则的核心精神是啥?就是要给金融科技公司和银行之间的数据共享定个标准,目标是让咱们普通消费者能免费(at no cost)、自由地把自己的个人财务数据从一个服务商(比如银行)搬到另一个服务商(比如某个好用的理财APP)那儿去。理想很丰满,对吧?

但现实呢?银行们一听这规则,脸都绿了!为啥?因为这意味着它们可能失去对宝贵客户数据的控制权,甚至可能损失潜在的“数据金矿”收益(potential losses)。所以银行们立马跳出来开喷,火力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你这规则威胁到消费者数据安全了!(risk consumer data security);第二,你CFPB管得太宽了,越权了!(overstepped the agency's authority)。银行们心里的小九九大概是:数据是我的,凭啥免费给别人用?

另一边厢,金融科技公司们则对这条规则举双手双脚欢迎!它们觉得,这规则好啊,能让大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secure sharing),光明正大地共享消费者数据,不用再偷偷摸摸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条规则本身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魔幻现实”剧情。就在今年(2025年)8月,CFPB又宣布要重新折腾(do-over)这套“开放银行”法规了。为啥突然要“回炉重造”?报道里提到,部分原因是受到了金融科技公司和加密货币创业者们公开施加的压力(public pressure)。这还没完!时间再往前倒,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当时的政府一开始是站在银行那边的,直接呼吁把这套规则整个儿废掉(scrap the regulations entirely),理由也是老调重弹:CFPB你越权了!你管的超出了法律给你的权限!(exceeded the agency's legal powers)。不过呢,特朗普政府后来(具体时间没说,但应该是在今年早些时候)又突然来了个“战术漂移”(changed tack),不再坚持彻底废除,而是改口说因为“市场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儿”(citing "recent events in the marketplace"),所以得重新考虑。这“最近的事儿”是啥?报道没明说,咱也不敢瞎猜,但肯定不是小事儿就对了。

所以摩根大通这次成功开收“数据过路费”,表面上看是银行和金融科技中间商之间的商业谈判结果(普萨泰里同志口中的“自由市场起作用了”),但背后其实是在CFPB那条充满争议、反复横跳的“开放银行”规则大背景下发生的。银行们(以摩根大通为代表)显然是想在新规则完全落地、彻底改变游戏规则之前,先下手为强,把“数据变现”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步棋,走得挺精。

现在压力给到其他银行和整个金融科技生态了:摩根大通带了头,其他大银行会不会火速跟进?数据聚合商们成本增加了,会不会把这笔“过路费”转嫁给下游的金融科技APP?那些APP会不会因此向用户收费,或者降低服务体验?这场围绕“数据”这块大蛋糕的“抢食大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PP|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条款|技术知识分享平台

闽公网安备35020502000485号

闽ICP备2021002735号-2

GMT+8, 2025-11-23 01:02 , Processed in 0.12480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6-2025 MyDigit.Net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