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IlovePLC 于 2022-9-18 14:48 编辑
我从路边捡到的,拆机查看并手绘电路图,画图花了我半天时间,我简单的分析了一下它的工作原理,但MOS管与线圈是怎么输出12V的,目前分析不出来,知道原理的麻烦讲解一下,谢谢!
我的拆机贴详见:《拆个捡来的思普尔电动车12V转换器,内有一个爆炸蘑菇云》
电源地G为热地。芯片地GND为我自己定义的,暂称它为浮地吧。
R9为启动电阻,C4为启动电容,C4与R9搭配为芯片提供第一次启动时的电压。初始时,VCC电压经过R9给C4充电,因为电流很小,无法直接带动芯片启动,所以先给C4充电,当C4电压升到10V左右时,芯片检测到10V电压,立即打开阀门,瞬间C4对芯片放电,时间持续1秒左右,芯片就是因为这短短的1秒时间,从8脚输出5V基准电压,基准电压通过R4对C6充电,当C6电压升到4脚的阀门电压时,4脚打开,C6对4脚放电,当C6放完电之后,4脚立即关闭,形成第一个锯齿波波形。5V的基准电压又开始通过R4对C6充电,周而复始。
===更正一下:===有网友提醒,MOS管Q1的3脚,连接着一段弯曲的铜箔走线,那个是电阻,用于检测通过Q1电流用的。所以我采纳了这个意见,重新画了原理图,定义这段铜箔走线为铜箔电阻R0。阻值多少未知,我预估为0.1欧左右。
(见蓝色线条部分)
===更正:原理图有变动,增加了R0铜箔电阻===
当4脚形成第一个锯齿波时,通过芯片内部的波形转换,从6脚输出一个方波脉冲,通过限流电阻R28给到MOS管的G极,控制MOS导通,VCC电压的正极流经MOS管Q1的D极--->S极--->铜箔电阻R0--->线圈L1--->并联电阻(R12与负载RL并联)--->热地G--->VCC的负极。从而产生+12V电压(至于是怎么产生的12V电压,我目前尚不清楚)。
当+12V电压产生时,通过D10对芯片提供长期的电源供应,启动电容C4此时转变为滤波电容,启动电阻R9退出历史舞台。
芯片2脚为取样电压检测,当12V电压有波动时,通过R15与R11的分压,通过C12的滤波,把分压输送到芯片2脚检测,从而控制6脚的方波宽度(占空比),从而控制Q1导通时间,实现12V电压的稳压。
铜箔电阻R0为Q1的电流取样电阻。它的工作原理为:当电流增大很多时,在R0上方产生一个电压,经过两个电阻R8、R10分别输送到芯片的3脚和2脚,一路使2脚的电压升高,6脚输出的方波占空比就会减少,控制Q1的关闭时间延长,通过Q1的电流就会下降,从而起到保护Q1作用。另一路使3脚的电压升高,当达到3脚的阀门电压时,6脚输出立即关断,Q1停止,从而实现保护Q1的目的。
芯片3脚是限流保护检测,当3脚电压达到1V时,立即使6脚关断,停止输出方波,Q1停止工作,从而保护Q1不受大电流的冲击。当3脚电压恢复到1V以下时,6脚才有方波输出,Q1重新工作。5V基准电压经过R5与R8的分压,使分压小于1V,芯片正常工作,当R8的上端电压升高时,分压会被抬高,当超过1V时,芯片开始关断6脚,起到保护作用。
电阻R1是MOS的G极下拉电阻,必须要有这个电阻,否则MOS管容易击穿损坏。
以上是我对这个电路的分析,但由于知识水平所限,一直搞不清楚+12V是怎么产生的?线圈L1、二级管Q2是如何工作的?想了很久都不得其法,请各位大神帮忙分析一下它的工作原理,谢谢!
原理图:
整板:
电源芯片:
画个电路图不易,赏个M吧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打赏
-
查看全部打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