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拉斯小企业主艾伦·沃尔顿最近喜忧参半——他公司生产的执法用监控摄像头卖到脱销,但面对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145%关税,这位SpyGuy电子公司的老板却不敢补货。“我在谷歌热搜砸了五年钱才冲到榜首,现在库存清零却不敢进货,太憋屈了!”
沃尔顿的遭遇绝非个例。从钥匙扣艺术家到床垫厂商,美国小微企业主们正被关税政策“反复抽打”。尽管特朗普试图用高关税逼企业回流,但《连线》杂志走访十多位企业主后发现:中国制造仍是全球黄金标准,产业链转移比登天还难。
关税猛如虎,企业两难全
沃尔顿的产品九成产自中国南方,若硬扛关税成本,售价将翻倍;若转投美国生产,成本直接飙至三倍。“除了政府订单愿意溢价买单,普通客户根本吃不消!”他坦言,消费电子行业早已形成“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铁律。
普林斯顿大学产业研究员凯尔·陈犀利指出:“就算强推制造业回流,美国消费者也再难享受过去物美价廉的商品。产业链一旦断裂,重建生态比造火箭还难!”
中国制造三大“杀招”
1. **灵活度碾压**:拼图公司Goodfit曾尝试本土生产,结果美国工厂报价三倍于中国,却连基础工艺都搞不定。“我们的拼图盒要用哑光软触材质,拼片厚度误差必须小于0.1毫米——这些细节美国工厂根本做不来!”创始人麦克德莫特无奈道。
2. **小单也能接**:钥匙扣艺术家梅丽莎在中国下单3件起做,而其他国家供应商动辄要求千件起订。“这对设计多样但单品销量不足50的小创作者简直是救命稻草!”
3. **产业集群开挂**:浙江北仑聚集3000多家模具厂,从蛋糕模到特斯拉零件模应有尽有;高邮1300家路灯厂组成“照明宇宙”。这种“产业星球”模式让新品上市后,周边工厂能迅速推出改良款,形成滚雪球式创新。
美国制造卡在哪?
- **成本黑洞**:纹身器材商洛根曾想在美国自建生产线,结果发现仅厂房设备就要烧掉800-1000万美元,更别提依赖中国制造的自动化机械还得额外缴关税。
- **人才断档**:手袋品牌Bogg创始人透露,即便在越南设厂,关键技术仍靠中国工程师。而特朗普的移民限制政策,让引进人才难上加难。
- **供应链残局**:锂电池产业链遍布四大洲,从智利采矿到中国精炼再到日韩封装,美国想全链条本土化?“相当于让短跑选手同时拿下十项全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专家休·格兰特-查普曼比喻道。
关税闹剧下的众生相
护肤品牌Dieux创始人帕勒米诺在社交媒体吐槽:“关税逼我们在裁员工和丢客户之间二选一,怎么选都是死局!”沃尔顿的同行中,有人每天盯着海运货柜查最新税率,还有人提前裁员“过冬”。
康奈尔大学劳动力专家弗里德曼点破真相:“中国工人深耕行业数十年的经验,加上全球最成熟的工业机械配套,早已让‘低价低质’的刻板印象作古。” 如今,即便面临25%的惩罚性关税,中国工厂在定价精准度和交货稳定性上仍碾压他国——这也解释了为何2022年中美贸易额逆势冲上6906亿美元新高。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