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伙儿看新闻了吗?最近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在7月1号发了个数据报告,说苹果电脑(Mac)今年第一季度(2025年1月到3月)在美国市场出货量大涨了28.7%!那可是相当亮眼的成绩啊。相比之下,像惠普(HP)、戴尔(Dell)还有联想(Lenovo)这几家竞争对手,出货量增长就慢了不少,都是个位数的涨幅。
算算具体数儿,苹果第一季度大约运了270万台桌面和笔记本电脑进美国市场卖。这么一来,苹果在美国电脑市场所占的份额(也就是这么多品牌中它家的货占了总出货量的比例),一下子从去年(2024年)第一季度那会儿的刚过14%,冲到了现在的约16%。
听着挺好,但这里头有个关键点别弄岔了:这“出货量”指的是苹果把电脑送到了各个零售店和渠道商那里,可不等于实实在在被消费者买走的数量!
为啥这季度大家出货量都挺猛?整个美国市场一季度电脑总出货量有1690万台,比去年同一时间涨了差不多15%呢。这事儿啊,其实跟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有关——那些针对中国产电脑和电脑零部件的加税新规要来了!电脑厂商们就着急了,都想赶在加税前多运点货进来,把成本尽量压低点儿。
苹果自己也一样,趁着关税靴子落地前,赶紧往渠道“铺货”。它家第一季度表现那么抢眼,跟今年3月份推的新款MacBook Air关系很大。这款笔记本用的是苹果自家的M4芯片,样子新了,性能更强了,起售价还降了点,对学生们和上班族吸引力不小。差不多时间,苹果还更新了Mac Studio,吸引了不少搞创意设计工作的用户。这两个新品发布,正好搭上了厂商集体“囤货”避税的顺风车。
可“囤货一时爽”,后面就得面对现实了。
厂商们(包括苹果)为了躲高额关税,在2025年初就使劲儿往渠道塞货,结果就是现在零售店的仓库里,那些还没卖掉的新电脑堆得可能有点多了。这事儿虽然让第一季度的出货数据很漂亮,却不能保证这些电脑真能很快被消费者买回家。在苹果这儿,我们其实已经知道它们(一季度囤进去的那些货)并没有一下子都卖掉。
分析人士看,这招属于短期刺激,但后劲儿可能是个麻烦。零售商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得把手头积压的库存先卖出去,然后才能考虑进新货。这意味着后面几个季度,电脑的整体出货量可能会被这股库存压着,上不去。
好消息是,苹果情况还算好点。为啥呢?它家下一波新电脑估计要到2025年10月或11月才会发布。这就意味着,赶在关税涨之前它运进来的那些货(主要是3月发布的MacBook Air和Mac Studio),在后面的开学季和下大半年的时间里,都是能拿出来卖的“尖儿货”,不用担心太早过时。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对整个2025年美国电脑市场的预测其实不太乐观,全年出货量大概也就增长2%。第一季度那股猛增的劲儿过后,后面出现明显的增长放缓,完全在大家意料之中。
那企业买电脑能不能救个急呢?
商业市场(就是公司采购电脑)的需求能给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电脑市场带来一点稳定。Canalys预计今年企业采购电脑这块能有8%的增长。但这点增长,很可能扛不住消费者(个人用户)那边预计超过4%的下滑。
这个差距挺让人担心的,说明就算是公司采购挺红火,如果广大普通消费者就是不掏钱换电脑,整个市场想稳住脚跟还是有难度。公司买电脑,那是看成干活的必备家伙事儿。但普通消费者呢?电脑只要没彻底罢工或者卡成幻灯片,很多人宁愿将就用,捂紧钱包。再加上现在电脑价格摆在那儿,各种规格参数让人眼花,商家的宣传又有点模糊,更让人提不起升级的兴趣——尤其当商店里还堆着之前没卖掉的老库存时。
总结一下苹果这局棋怎么走的:
苹果一季度出货量大涨,一方面是新款Mac,特别是M4版的MacBook Air,确实引来了真金白银的兴趣;另一方面呢,它抢在关税加码前多囤点货的策略也立了大功。苹果毕竟有它独特的优势:用户粘性高(苹果粉丝多),产品设计做得漂亮,软件硬件搭配流畅(macOS跟iPhone、iPad、iCloud等配合得天衣无缝),吸引着那些追求性能和外观的专业人士、学生和创意工作者。
不过,这季度出货的漂亮数字,并不能打包票说后面几个月苹果就能轻轻松松把仓库里的电脑全都变成消费者的订单。怎么把一季度冲进来的货实实在在地卖出去,这才是苹果接下来要面对的真挑战。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