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朋友们,最近汽车圈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欧美老牌车企,现在谈起中国电动车企,语气里都带点“酸溜溜的佩服”。最近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总裁马克·鲁斯(Mark Reuss)就在一次访谈中坦白:咱们真得学学中国人的节奏了!
啥节奏?就是那种“从图纸到量产,速度快到飞起”的节奏。
一、中国车企到底有多快?数字一对比就吓人
中国电动车品牌推出一款全新车型,平均开发周期是22到28个月。而西方老牌车企呢?慢悠悠来个32到48个月。算一算,中间差出将近两年!这意味着中国车企都开始卖第二代车了,某些国际品牌的第一代车还在实验室里调参数。
鲁斯在对谈节目里说得挺直白:“我们确实得在速度上学点东西。”不过他也没完全“长他人志气”,补了一句:“但互相照搬设计、再拼命压价打市场,我倒觉得不算健康竞争。”
他点出一个关键:中国品牌之所以能这么快,是因为它们背后有高度成熟的供应商体系。大家共用类似的底盘、电池、智能座舱方案,新功能一旦被某家验证好用,别的品牌马上能吸纳跟进,省去大量试错时间。
“他们互相把对方的产品研究得透透的,很快就能仿效并投产,所以整个周期非常短,”鲁斯解释,“这也导致很多公司起来得快、消失得也快——除非你本身还卖电池,否则光靠造车赚钱,难度不小。”
二、不只是通用汽车,德国豪门也坐不住了
感觉到压力的不只通用一家。上个月,奥迪就公开表示:我们要用“中国速度”去开发下一代TT!目标是在项目批准后30个月内就把车推上市。
宝马更绝,不到两周就“接招”说:我们在Neue Klasse新平台上的推进节奏,连中国厂商都跟不上!这家巴伐利亚企业宣布,未来两年要推出40款新车型或改款车。这架势,简直是把电动车赛场变成了“速度与激情”现场。
三、为什么“快”突然变得这么重要?
传统燃油车时代,一辆车卖六七年不算事儿。但智能电动车完全进入“手机节奏”:电池技术年年突破、智能驾驶半年一更新、座舱芯片迭代比电脑还快。你慢慢打磨四五年再上市,出来的已经是“古董级架构”了。
中国市场的用户也习惯了“高频上新”:你看国产手机品牌一年发好几场发布会,车企要是两年不推新车,消费者觉得你“没存在感”。这种环境下,中外车企的竞争,已经从“拼技术储备”进入“拼落地速度”的阶段。
四、光快就行了吗?鲁斯的话里有话
鲁斯一边说“要学中国速度”,一边也点出行业现状:很多新兴品牌车是造得快,但缺乏持续盈利模式。除非像比亚迪、宁德时代那样同时掌握电池供应链,否则卖车本身利润很薄。
所以通用要学的,不只是“快”,而是“又快又稳”——在保持传统车企的质量把控与盈利结构的同时,把研发节奏提上来。毕竟通用旗下有雪佛兰、凯迪拉克等多个品牌,全球市场复杂度远高于单一区域品牌,船大难掉头,但掉过头来力量也更大。
结尾小评
从通用、奥迪、宝马的接连发声能看出:中国电动车产业带来的压迫感,已经实实在在推动了全球行业的节奏。接下来几年,我们会看到更多国际品牌拼命“提速”,同时中国车企也会在海外市场加速布局。这场“速度战”才刚刚开始,下一步会不会有品牌用“18个月造一辆车”来刷新纪录?咱们一起盯着。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